生活在胡同,是怎樣一種體驗?白塔寺旁的城市設計試驗
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更重要,“你不可能要求一個生活在5平米空間里,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的人,去保護他的‘故居’”。
責任編輯:南方周末記者 宋宇
白塔寺周圍是北京保留的最后幾個低建筑群居民區之一,這座白塔寺的年紀已經有七百多歲了。
在白塔寺的文化歷史街區,掃描墻上的二維碼,應用軟件就會介紹該處的歷史。
但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更重要,“你不可能要求一個生活在5平米空間里,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的人,去保護他的‘故居’”。
“這‘設計周’是什么意思?”77歲的老關問南方周末記者。他曾讀過一份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宣傳材料,但是看不太懂。
在福綏境胡同口的小店邊上,總有老人閑坐聊天,老關是其中一位。他一般從下午三點坐到五點,吃過晚飯再回來,將近六點半回家看《北京新聞》。
白塔寺區域頭一次迎來了北京國際設計周的活動。從2015年9月底到10月初,市集、展覽、工作坊和講座,星布在整個片區。胡同兩旁的院墻上,貼了許多活動海報,旁邊就是勸說胡同居民“騰退”的宣傳標語:“自愿自主協商,政策公平持續”“騰舊家,搬新家,幸福全家”。
西邊西二環,東邊趙登禹路,南邊阜成門內大街,北邊是規劃中的受壁街,四條街道圍出一塊37公頃的地面,學名“白塔寺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這是首都北京保留的最后幾個低建筑群居民區之一。妙應寺因其中標志性的白塔而被俗稱為“白塔寺”。這座藏式白塔七百多歲了,在全國也是最老的。
南邊一街之隔的金融街地區,規整、氣派、冷傲;相比之下白塔寺區域像是“野生”的:文物建筑散布在雜院和違建當中,歷史文化街區卻“文化”不起來,只顯出凌亂和落后。改造工作進行了好幾年,不過這一次北京國際設計周叫響了“白塔寺再生計劃”的名號,請來建筑設計界的精英,“探索另一條城市改造和社區再生之路”。
在白塔寺之前,同為文保區的前門大柵欄地區參加了多屆北京國際設計周,在2011年啟動“大柵欄更新計劃”:同在西城區,同為國企主導。
迎來改造與再生的白塔寺區域,共有九百多個院落,五千六百多戶,戶籍人口約一萬六千人。對眼下住在這里的大多數居民,社區改造可能意味著他們要搬走;對想要留下的人,未來胡同的樣子也還不太清晰。
13戶,搬走了11戶
1960年代初,老關自北京的東城搬來福綏境。他15歲時進入當時的北京大眾出版社做通信員,在編輯部和聲名顯赫的作者之間跑腿,取稿送稿。
老關記得許多作家、畫家的軼事。齊白石不收支票,“多少錢都要現金”;編輯對郭沫若等重要作家的稿子“動都不敢動”;還有《三家村札記》的作者們——吳晗家里凈是古玩古器,鄧拓特別客氣,廖沫沙則住在市委宿舍。
“文革”開始,老關的出版社生涯戛然而止,調去離家不遠的新街口百貨商店做售貨員,后來在業務主任任上退休。
在福綏境住了五十多年,他記得周邊的許多大事小情。
1958年,福綏境胡同南口,夾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