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物入藥造假你入口的一半皆非法

由于管理部門不一,缺乏相應標準,以銀杏葉為代表,中國的植物提取物市場造假泛濫,質量和信譽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國家食藥總局今年發動的整治植物提取物專項行動,或有助其改善。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小小的銀杏葉成了提取物造假泛濫的重災區。 (資料圖/圖)

由于管理部門不一,缺乏相應標準,以銀杏葉為代表,中國的植物提取物市場造假泛濫,質量和信譽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國家食藥總局今年發動的整治植物提取物專項行動,或有助其改善。

偽劣銀杏葉提取物的生產商們正遭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嚴厲打擊。

2015年11月5日,國家食藥總局官網掛出處罰意見,將沒有按照相關工藝生產的銀杏葉提取物定性為假藥或劣藥,按照藥品管理法關于生產銷售假藥和劣藥相關規定處罰。

作為一種常見的保健品原料,銀杏葉對心腦血管疾病有治療和預防效果,可以入藥更能夠制成保健品。據統計,全球各種銀杏制劑加上形形色色的銀杏保健食品與含銀杏提取物成分的化妝品等,世界市場總銷售額已超過50億美元。

但此前國家食藥總局公告顯示,我國90家銀杏葉提取物、銀杏葉片(含分散片)和銀杏葉膠囊生產企業中,不合格率達到45%——也就是說,你送入口中近一半的銀杏葉制品,都有可能涉及非法提取。

這是一場延宕半年之久的戰爭,從2015年5月開始,國家食藥總局不斷召開電話會議,聯合地方監管部門,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打擊劣質銀杏葉提取物的專項行動。山東、福建、四川、湖南、廣西等多省區的檢查信息相繼在食藥監總局官網上公開。

小小的銀杏葉背后,深藏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植物提取物行業的混亂局面,正被逐漸揭開。

由總局“揭開蓋子”

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王鐵漢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銀杏葉事件”的源頭只是“一次常態化工作”。

2015年5月初,國家食藥監總局在湖南和廣西省級招標采購中,發現銀杏葉制品的售價,明顯低于成本。“如果說180塊錢的東西,你拿著80塊錢就買到了,價格惡意違反市場原則,肯定有問題。”王鐵漢說。

被最先揪出來的,是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產品“便宜”的關鍵,在于將銀杏葉提取工藝中的稀乙醇改為使用3%鹽酸進行提取。使用稀乙醇也是最新版《中國藥典》中的規定。根據藥品管理法,桂林興達的做法,違反了該法關于“中藥飲片必須按照國家藥品標準炮制”的規定。

“這樣做是我們絕對不會提倡的。”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王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用3%鹽酸代替稀乙醇能夠加快提取速度,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