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思想碎片化
人而離道,也就無所見其大,雖欲不碎片化而不能。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湯欣
人而離道,也就無所見其大,雖欲不碎片化而不能。
有段時間,史學界有不少人擔憂史學已經碎片化。我是相對樂觀的,甚至覺得“碎”亦無妨——比起從前很多大而無當、人人得而言之的空論,所謂碎片化的研究,至少是具體的。而且,從技術層面言,的確可以說非碎無以立通。不過我也很同情那些憂慮者,他們的擔心并非無因而至,其反對也絕非無的放矢。
我的感覺,問題不是史學或別的什么學出現了碎片化的現象,而是我們的思想有散成碎片的傾向。蓋若志存高遠、思慮宏通,則從一個個具體問題中也能見其大;如果心在眼前咫尺之間,就是面向森林,也可能只見一棵樹而不見整片林。
安可施密特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假如歷史是一棵樹,西方歷史寫作的本質性傳統就是樹干,近現代的科學式歷史寫作已是樹枝,而后現代主義的歷史寫作則是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