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預算”珠海試驗政府錢袋子每年歸零

反腐倡廉、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廣東今年開始啟動“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旨在解決傳統預算中既得利益部門化,財政結余結轉規模大等痼疾。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零基預算”改革旨在解決傳統預算中既得利益部門化,財政結余結轉規模大等痼疾。 (CFP/圖)

反腐倡廉、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廣東今年開始啟動“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旨在解決傳統預算中既得利益部門化,財政結余結轉規模大等痼疾。

作為先行者,珠海引入媒體、學者、人大、政協和審計等力量,“面對面”地細審政府部門的“錢袋子”,結果史無前例地核減了17個億,砍掉了部門申報的預算額度接近三分之一,打破了部門預算只增不減的“魔咒”。

2015年10月26日,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發布了一份研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政府機關團體存款接近21萬億。

政府儲蓄如此之多,意味著財政存量資金大量閑置。所謂財政存量資金,簡單說就是已經列入預算,有明確用途,但最終因各種原因沒能花出去的錢,主要包括結轉結余資金、預算周轉金、償債準備金等。

2015年上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四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強調要“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今年3月,財政部也曾下發《關于開展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有關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啟動專項檢查劍指沉睡財政資金。

與此同時,錢不夠花的地方政府卻需要借地方債予以維持——2015年,地方政府自行上報到財政部的債務總額,和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均為16萬億。

“零基預算”被認為能夠打破上述怪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它不同于傳統預算模式,其編制不再以上一年度的預算額為參考,而是以零為基點編制。

反腐倡廉、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之下,“零基預算”改革率先在廣東落地。2014年,廣東省印發《廣東省省級財政零基預算改革方案》,從2015年開始在珠海、清遠、中山等地市開展改革試點。

推不下去的試驗

21世紀初,零基預算僅在珠海實行了兩年,就畫上了休止符,預算編制又恢復到了傳統的“基數+增長”。

零基預算并非新鮮事物。20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將創新于企業內部的零基預算引入政府預算。1999年,中國財政部也正式啟動“部門預算改革”,零基預算被認為是一種改革方式,曾出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的預算編制指南中。

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牛美麗著有《中國地方政府的零基預算改革:理論與現實的沖突與選擇》一書,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時候的零基預算改革是“借殼上市”,因為當時部門預算的數據基礎非常薄弱,所以零基預算主要被用來建立部門預算的基礎信息體系,“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地方真正采用零基預算,也沒有任何的官方文件正式介紹過到底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