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備診療條件,請轉診 艾滋拒診擋箭牌
“不具備診療條件”,成了不少綜合醫院推諉或者拒絕診治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理由。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張小蓮 于亞妮
艾滋病感染者就醫難是當下不可回避的問題。
沒有政策規定一定要讓艾滋病感染者到傳染病醫院就診,為了保證安全,這些是業內的習慣性做法。
“不具備診療條件”,成了不少綜合醫院推諉或者拒絕診治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理由。
和任何人談自己的經歷之前,36歲的小鍵(化名)都會事先強調兩組數據:艾滋病毒載量小于20copies/mL,免疫細胞CD4為441/μL。這就像某種身份驗證,希望這兩組數據能為他贏得信任與尊重。
其中,前者是檢測儀器的最小精度,這證明他血液內的病毒已經無法被檢測出來,血液不具備明顯的傳染性;而后者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指標,證明他的免疫功能已經接近正常人的500-1000/μL。
在艾滋病感染者中,不同于病毒已發作、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人,小鍵只是病毒“攜帶者”,基本與常人無異。
但巨塊型肝癌來得出其不意。問診時,當小鍵向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醫生坦言自己艾滋病感染者的身份時,本應交給住院部的住院單被問診醫生收回,“盡早手術”的醫囑變成了“還需溝通”。
2006年3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艾滋病防治條例》,明確指出醫療機構不得因就診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諉或者拒絕對其其他疾病進行治療。
然而,十年過去,類似小鍵同樣就醫被拒的HIV攜帶者并不少見。
一切只為活下去
這是一個美夢破碎的故事。
小鍵在微博上披露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被“拒診”的遭遇是2015年11月18日晚。他還曬出了一張“獎狀”:2014年底,這家醫院曾因“在職業安全健康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受到了聯合國艾滋病聯合規劃署的表彰。
發出微博的第二天下午,小鍵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透露,立刻住院的請求被拒絕后,他回家等了兩天仍無消息,于是再次前往醫院。他被醫生告知,因為手術團隊的其他十多名醫生、護士的抵觸情緒強烈,手術“阻力很大”。
“恐艾”陰云籠罩下,艾滋病感染者就醫受阻屢見不鮮。2012年,艾滋病感染者曉峰(化名)在就醫遭拒后更改病歷成功接受腫瘤手術,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爭議。隨后曉峰以“侵犯一般人格權”為由將拒診醫院訴至法院,雖然訴求最終遭駁回,但此案被視作我國首例艾滋病感染者就醫歧視訴訟案。
然而,小鍵說,他并不希望將此事訴諸法律,只是想通過網絡曝光,得到與醫院對話的機會。隨著社交網絡上的熱議逐漸發酵,19日晚上,小鍵終于等來了醫院主動打來的電話。
也是在這天晚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發給了南方周末記者一份《關于艾滋病病毒攜帶者x某在湘雅醫院就診的情況說明》(以下簡稱&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