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禮物”含金量有多高
中國對非援助對非洲國家帶來的最大禮物可能并非具體的項目,而是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爸袊陨淼脑囼炓呀涀屔蟽|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他們相信投資、貿易和技術是發展的手段?!?/blockquote>責任編輯:聶寒非
中國對非援助對非洲國家帶來的最大禮物可能并非具體的項目,而是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中國自身的試驗已經讓上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他們相信投資、貿易和技術是發展的手段。”
2015年的中國系列重大外交活動以“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收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將免除非洲有關最不發達國家截至今年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并承諾將向中非未來3年的10大合作計劃提供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這一數字是三年前中國承諾對非洲資金支持規模的3倍。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略帶醋意,稱中國自身經濟放緩、今年對非投資額大減的背景下,慷慨地“再次揮動對非援助的大手筆”。
從1956年中國開始對埃及援助開始,“援助”始終是中非關系的關鍵詞之一。時至今日,不少中國人印象中,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還停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時中國開展“勒緊褲腰帶”式援非,盡可能多地為“同一陣營”的非洲提供技術人員和物資援助,甚至將國內緊缺的鋼材等建筑材料運往非洲,用于修建鐵路等基礎設施,不計成本,不求回報。
仔細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對非援助,早已不全是人們想象中的“純政治需求主導下的全額贈送”。改革開放后,中國從“情感/意識形態主導型”的援非進入“理性援非”階段,資金援助中無償援助比例下降,貼息貸款和政策性補貼援助比例不斷上升。
近20年來,中國進入“機制化援非”階段,救急也救窮:一方面不斷擴大在干旱、傳染病疫情等緊急情況下和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等領域的援助規模;但另一方面,援助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企業參與轉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