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談判:務實但緩慢巴黎大會:“完美是敵人”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分”局勢,自主貢獻體現了各個國家的減排計劃,“universal(全體性)”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趙雅 藏文婷
會場外,由于暴恐,氣候談判例牌的抗議換成了“鞋子”抗議。會場內,氣氛比以往要顯得務實。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分”局勢,自主貢獻體現了各個國家的減排計劃,“universal(全體性)”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2015年12月8日,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的第一天,遠在萬里之外的巴黎氣候談判大會上的中國代表團顯然感到了壓力。當地時間下午3點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直接被外媒問起,面對北京的紅色預警,中國代表團有什么反應。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2015年在巴黎舉行,即便被恐怖襲擊的陰影籠罩,巴黎依舊迎來了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近一百五十名國家領導人出席。
這凸顯了巴黎大會的重要性。如同會場的中文標語“歡迎您專程前來保護地球”——來自近兩百個國家的談判代表要在兩周的會期內,就2020年之后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巴黎協議”。
上一次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的談判是2009年的丹麥哥本哈根大會。6年后,186個國家提交自主減排貢獻方案(INDC),一系列雙邊協議的事先簽訂,巴黎大會被寄予眾望,中國代表團也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談判一開始沒有聲淚俱下的詩歌朗誦,參加了歷屆大會的一環保團體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