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化與21世紀人類文明
中華經典為什么要進校園?怎么判斷經典文化對孩子的成長與21世紀文明的影響?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廖媛
林安梧
編者按
包括《弟子規》等蒙學教材與儒釋道經典在內,中國傳統文化很可能在全國范圍內重進課堂。師資匱乏、教材匱乏、教法單一……怎么破?更根本的問題是,百余年來,對傳統文化的爭議至今未歇。中華經典為什么要進校園?怎么判斷經典文化對孩子的成長與21世紀文明的影響?
2015年11月29日,在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親近母語研究院”在南京舉辦了“首屆兒童傳統文化教育論壇”,我們選刊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教授的現場演講,供讀者參考。
中華的經典文化,跟21世紀的人類文明關聯在一起。過去三四百年,整個人類都在追逐現代化,21世紀跟17-20世紀不同。盡管現代化在華人地區并未完成,但對現代化之后交織而成的新世界,人類已經從20世紀中葉開始反省其中的問題,比如對生態等造成的嚴重破壞。中國人作為世界公民的一部分,要參與人類文明,必然要擔負起責任。“培養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這個概念非常恰當,多元開放。
認為文化不行是方法論的謬誤
在整個華夏文化傳統里,《論語》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部書是孔老夫子跟弟子及當世人交談的記錄。我曾寫過“《〈論語〉與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一文,認為《論語》作為一本“交談性的經典”,跟一神論的“啟示性經典”不同的是,強調人在天地之中,以其道德而參贊企慕于道,人與人、人與上蒼、人與內在靈明、人跟動植物等整個存在的世界有其關聯互動。其重點在人的內在德性踐履,由此盡己而知人、盡物而知天。這個時代還需要讀《論語》嗎?當然。這一百年,是一個“胡適之”年代,不知道往哪邊去。我們現在慢慢知道往哪邊去了。
整個人類文明中,最具天地意識的是咱們,最具有歷史意識的也是咱們。很獨特,我們把大自然跟人文聯系結合在一塊,從不割裂。但一百多年來的教育、學術各方面,我們是以西方啟蒙以來的發展作核心。
西方啟蒙以走出神的殿堂,進到人的世界,作為整個思想坐標的起點。知識就是力量,是功利追求的一種動能。中華民族不是這樣,是合天地人我萬物為一。
打個比喻??曜邮欠浅T愀獾牟孀?,努力把筷子削尖了插,錯了,筷子是用來夾的。一百多年來,就因為這樣誤解著傳統,把很多東西上綱上線,錯誤地理解自己,沒有文化多元性的概念。多元才能夠談一統,才真正能互動融通,調節才能夠存在?,F代化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都整到一元上來。這并不意味著就不用叉子,我使用筷子也使用叉子。美國也是這樣,有其他族群,日本人、臺灣人、澳門人、大陸人,他要尊重這種多元。
但我不同意說西方哲學是知識的,中國哲學是體驗的、沒有知識性。我們的知識構成方式跟西方知識構成方式有不同。中國樂器一樣可以演奏貝多芬,有可以融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內涵。
叉子是主體強烈侵入客體,控制客體??曜邮侵黧w通過一個中間者連接客體,構成整體,達到均衡和諧才能舉起客體。你可以了解,叉子有什么優點,筷子有什么優點,各自有什么缺點。
我認為,一切以叉子為主導餐具的傳統,很難遠離以主攝客,很難遠離霸權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