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火星 ——兼談《火星救援》的幾處穿幫

電影《火星救援》的熱映引起了人們對火星的新一輪興趣,火星不僅是除地球之外人類最有可能棲居的行星,而且人類踏足火星的那一天有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能見到,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其中也存在一些在科學上不甚嚴謹的地方。

責任編輯:朱力遠

電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劇照。馬特·達蒙(Matt Damon)被遺忘在火星上,成了“太空魯賓遜”,他不僅成功地抵抗孤獨,還種植了一片126平米的土豆園,自封殖民地和太空海盜。 (CFP/圖)

電影《火星救援》的熱映引起了人們對火星的新一輪興趣,火星不僅是除地球之外人類最有可能棲居的行星,而且人類踏足火星的那一天有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能見到,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其中也存在一些在科學上不甚嚴謹的地方。

隨著影片《火星救援》在全球的上映,人們對載人登陸火星、建立火星基地等話題產生了新一輪興趣。

載人登陸火星對于科幻作家來說不是一個新鮮的夢想,很多科學家也早就開始研究載人登陸火星的可能性。1989年7月,這種熱情延伸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層面上,美國總統老布什在阿波羅登月20周年的紀念講話上提出了包括載人重返月球及載人登陸火星在內的所謂“太空探索倡議”。2004年1月,美國總統小布什重申了父親的倡議,取名為“太空探索新圖景”。2010年,又一位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展望了于21世紀中期完成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前景。而《火星救援》這部影片則把載人登陸火星的時間定為了21世紀30年代,并且將公眾的熱情推上了高潮。

電影不能當真

當然,影片是不能當真的,而政治層面的倡議則既不能不當真,也不能太當真——因為載人登陸火星那樣的計劃若要實施,離不開政治層面,但另一方面,那樣的計劃并非單純取決于總統,而且計劃的長度將大大超出單個總統的任期,從時間上講也絕非單個總統的倡議所能決定。昔日的超級超導對撞機的下馬就是例子。

雖然載人登陸火星計劃能否啟動,何時啟動,都還是未知數,但很多人在憧憬著那一天,很多機構也在進行著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98年,美國航天工程師祖賓等人甚至組建了一個稱為“火星學會”的組織,專門研究諸如建立火星基地的可行性那樣的課題,該組織的成員和支持者分布在幾十個國家,其中包括了有專業學歷或經歷的科學家、工程師及宇航員等。當然,這方面所有的研究或設想都還或多或少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并且限于領域的特殊性,在同行評議等方面還難以達到如主流學科那樣的嚴謹性。因此,對我們下面將要介紹的這方面的信息需多存懷疑之心,莫要當成定見——哪怕只是目前意義上的定見。如果有一天載人登陸火星乃至建立火星基地等計劃真的進入實施階段,顯然會有更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