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最可能愛他的人,變成了最恨他的人
我的報道中,接觸死亡的并不多。坦白說,接觸殺人犯是第一次。我有一些好奇,比如要有怎樣的經歷和處境,才會使一個人對他人動下殺念?
父母出殯后,家中貼的挽聯。
我的報道中,接觸死亡的并不多。坦白說,接觸殺人犯是第一次。我有一些好奇,比如要有怎樣的經歷和處境,才會使一個人對他人動下殺念?同時也擔憂,對自己家弟弟殺死三位家人的“大家丑”,李家人會跟我說多少呢?
“知道”(nz_zhidao)帶你跟隨記者腳步,揭開這位殺人犯背后給家庭帶來的痛與傷。
前情回顧:
時隔四年,這個熟諳《資本論》和《三國演義》的男人再次殺死了自己的親人。上一次是嫂子,這一次是親生父母。上一次慘案發生后,他在司法部門和家庭間被“推來推去”,直至悲劇再度降臨。
他是村里的“帥小伙”、吉他彈得好、腦瓜子聰明;精神病、殺死嫂子、四年牢獄、弒父殺母,當這些關鍵詞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錯位又真實。
法律機器再次啟動,留下的危機卻依然沒有解除。這一切,真的無法避免嗎?
(《誰來阻止他再度殺死親人?》報道刊登于2015年12月3日的南方周末。)
記者手記:
去陜西渭南采訪殺人犯李寧之前,我的心情很復雜。
一部分是來自技術上的,網上對此事件的報道有限,當地華商報同行又跟我說,當地政府、公安、法院等部門對這件事“諱莫如深”,“畢竟不是光彩的事,都不愿意多講”。從廣州到達西安已是晚上十一點,無法當天趕到渭南,我落腳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