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金改:逆水行舟三年半
溫州新舊金改疊加3年有余,各項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通道都在溫州建了起來,但在政策桎梏與宏觀經濟周期調整的雙重掣肘下,“兩多兩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依然考驗著溫州。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成立三年后,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紛紛走上轉型之路。
溫州新舊金改疊加3年有余,各項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通道都在溫州建了起來,但在政策桎梏與宏觀經濟周期調整的雙重掣肘下,“兩多兩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依然考驗著溫州。
作為改革先鋒,溫州金改試驗中的得失可資借鑒。
“我們是走出了低谷,但還沒有走出困境。”這是時任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溫州金融改革三周年座談會上的評價:溫州金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溫州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不良貸款和兩鏈(擔保鏈、資金鏈)風險,“溫州還處于企業金融風險之中”。
2011年秋,過度借貸在溫州吹出一個巨大的信貸泡沫,以一場慘烈的民間借貸危機作為終結。銀行、民間資本和實體經濟都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僅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就高達千億。
政府對溫州借貸危機原因的解讀是,壟斷金融體系導致的“兩多兩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并由此促成了國家層面的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地溫州。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俗稱“老金改12條”,希望把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對接起來。
如今,金改啟動3年有余,各項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通道都在溫州建了起來,但面對結構調整中的中國經濟與政策桎梏,“兩多兩難”依然考驗著溫州。
2015年3月26日,央行同意實施浙江省政府起草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即溫州“新金改12條”,批準溫州推行新一輪改革。
如今,又是半年已然過去,溫州“新金改”進程如何?
最不被看好的變成了“溫州經驗”
“金改12條”中,起初最不被看好的,是民間借貸登記,但如今溫州經驗被央行推廣復制到全國。
2015年11月,位于溫州鹿城區東明路的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對股東架構做出調整,從原有22個股東精減為3個。與此同時,中心門口多了一塊新牌子——溫州市民間財富管理中心。
“精簡股東是為了能夠靈活決策,更好地轉型。”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總經理徐智潛表示,民間財富管理中心為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的全資子公司,將引進私募基金、信托、證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引導民間資本投資。
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是溫州2012年金融改革的產物,主要承擔民間登記備案和融資對接兩項功能,全市共有7家。今年以來,各中心開始尋求轉型。
“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此前模式設計有所不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