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宣傳,就不是稱職的環保局長” 山東環保:“洗腦”三年學“說話”

2015年11月,一場突然而至的污染瀆職風波將山東省環保廳卷入輿論漩渦。這個環保部門選擇的公關之道是,邀請公眾共赴實地調查。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調查團在圍觀壽光市富地公司廢塑料顆粒再生堆場。這場瀆職風波再次考驗山東省環保廳的危機公關能力。 (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2015年11月,一場突然而至的污染瀆職風波將山東省環保廳卷入輿論漩渦。這個環保部門選擇的公關之道是,邀請公眾共赴實地調查。

本次公眾調查團并未能一窺污染全貌。不過,這個省級環保部門的危機公關之道,確是在嘗試改變傳統“群眾工作”。在追究污染事實之余,亦可探討中國環保系統與公眾打交道的積弊。

“2015年11月25日19點47分”——山東省環保宣教中心主任王必斗清晰地記得輿情監測系統抓取到的時間。從這一刻起,“山東省環保廳因造紙固廢污染事件被舉報瀆職”的消息開始彌漫網絡。

4天之后,山東省環保廳官網上掛出了調查通報,但遠未能平定風波。消息來自一家新聞類周刊的網站,該周刊網站隔日再發文質疑,兩天時間便調查清楚,這有待商榷。

與通常的打嘴仗不同,這次山東省環保廳在政務微博上發出邀請,請媒體、環保NGO和網友共赴實地調查。

這不僅是一次公眾參與調查,更是一次政府危機公關。

自2013年春節被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輿情風波至今,這個省級環保部門開始反思傳統“群眾工作”的積弊。這兩年的“進化史”,可從中一窺中國環保系統的信息公開、危機公關之道。

最嚴重危機的倒逼

從濟南出發,以半日一縣的速度先后赴壽光市、濰坊市昌樂縣、東營市廣饒縣、淄博市桓臺縣。同樣的行程,山東省環保廳固廢土壤處處長吳松民在半個月內跑了兩趟。

上述網站報道稱,山東這四地共四家造紙企業偷倒固體廢物,在當地形成廢渣分揀場地和油墨渣堆放、填埋場地,一些地方地下水和土壤遭受嚴重污染。

以前,上千家造紙企業污染難題一直困擾山東。在12年前,山東實施逐步加嚴的環保排放標準,問題已有所改善。

事發第二天,吳松民就接到其中兩縣環保局副局長的電話,兩人都問同一個問題:“該怎么辦?”

在吳松民看來,“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比如報道反映,壽光市境內有三處分揀點,堆積了十幾萬噸塑料廢渣。而吳記得,至少一年以前,它們已被責令關閉。報道反映一家造紙企業將固廢填埋到廣饒縣地下,2013年環保部對這一問題掛牌督辦過,同年填埋場治理工作已通過驗收。

吳接到指令帶隊督查。每到一縣,都將調查報告發至宣教中心。

11月29日星期日,最后一站桓臺。吳還來不及看現場,王必斗已來電催促。晚上七八點鐘,桓臺情況報告發出。王必斗將四地報告匯總成通報,掛上官網,22:39發出告知微博,標簽選的是“互動”。

這條微博被轉發了兩百多次,獲得六十多條評論。其中一條評論稱:“山東省環保廳行動很快啊,但調查結果跟報道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