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的盤點機制,對中國影響幾何? “基礎、基礎還是基礎”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峰會曲終人散,巴黎協定獲得了最大公約數的認同。但這僅是新階段的開端。在此次峰會上,氣候資金、盤點機制成為焦點,其后如何執行,還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法比尤斯敲下綠色小槌,宣布巴黎協定通過。
編者按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峰會曲終人散,巴黎協定獲得了最大公約數的認同。但這僅是新階段的開端。在此次峰會上,氣候資金、盤點機制成為焦點,其后如何執行,還有待觀察。
發達國家希望盤點成為所有國家的約束條件,發展中國家則希望盤點對于發展中國家保持靈活性,并且盤點的應該是一攬子內容,不只是減排目標,還有資金、技術支持。
2015年12月12日,195個國家參與的巴黎協定通過。以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為基礎,巴黎協定確定了自下而上的減排機制,締造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格局。
雖然絕大多數國家已經提交了自主貢獻,但各國自主貢獻總和并不能達到全球減排的總目標。因此,在自主貢獻的基礎上,協定加了一把鎖,確定了每5年強化行動、進行全球盤點的要求。
和資金和技術轉移一樣,盤點其實是氣候談判中的老話題。以前被稱為MRV(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但對象是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在巴黎大會,這一老話題被轉化為對所有國家自主貢獻的盤點。
幾乎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