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食品工業化:感受食品科技的魅力

南方周末“誠食派”(微信號:chengshipai2015)脫口秀第四期,邀請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共同討論傳統食品工業化:感受食品科技的魅力。

杜邦脫口秀第四期完整版: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唐代皇族對食品奢華追求的一個縮影。然而,按那時的條件,荔枝可隨加急快馬到皇族之口,有些地域特產的食品卻是快馬也難以運送的,如一碗小面,一只燒鴨,或者一份糕點。

如今可不一樣,人們到某地,吃了特色食品,轉身就能帶著精品包裝版回家,更有甚者,不必到那里,家門口的超市就能買到一模一樣的東西。此種已被習以為常的現象,即“誠食派•杜邦脫口秀”第四期對話的主題:傳統食品工業化。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將其定義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食品加工工藝和管理手段,在保證傳統食品營養、安全和最大可能原滋原味基礎上,實現由手工制造到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聯系化生產的過程。”

近年來,中國食品工業快速發展,2001年總產值不足1萬億元,現在早已超過10萬億元,而傳統食品的工業化是整個行業的主流趨勢之一。那么,為何需要傳統食品的工業化?傳統食品工業化面臨著哪些挑戰?工業化后的傳統食品又如何保障其特殊味道與食品安全呢?

(從左往右依次是:南方周末資深媒體人彭利國、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

【山東豆瓣醬如何賣到美國?】

談及傳統食品,人們會下意識講出包子、湯圓、水餃、月餅等名字,若再問緣由,卻難有解釋。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認為,傳統食品是與現代食品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應該算成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在長期生產實踐和人民生活進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積淀、鮮明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甚至是家庭和個人特色的一種食品”。手工加工是其特征,同時又有群眾基礎。

對此,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表示,傳統食品也是組成中華美食的一個重要文化瑰寶。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博士分析,傳統食品事實上也跟時代和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相關,味道和形態都由此決定。

此種形態的食品,為何又與工業化扯上了關系呢?最直接的答案:人口增長,對食品的需求增加。據兩位澳大利亞學者的研究,到2050年全球人口會增至90億,到2100年會增加到250億。這么多人要養活,各類食品通過工業化來實現質與量的增長是自然趨勢,傳統食品無法置身事外。

答案當然不止于此。曹永梅指出,傳統食品工業化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現代人節奏越來越快,很多傳統食品加工卻需要時間,工業化后就能滿足人們便捷的需求;其二,隨著資訊的發展,人們對食品的安全、美味、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此前傳統食品的生產方式雜亂不一,工業化其實是一個標準化的過程,能更好保障味道和安全。

“我在山東吃大蔥蘸醬,到了美國,可能就找不到這個豆瓣醬了。將它工業化以后,變成包裝食品,放在美國超市里,我們可以方便的購買。”趙黎明教授以此例子說明,傳統食品工業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異地獲取同種食品的需求,只有實現傳統食品工業化,才能打破人們對于原料和食材地域性的限制。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

李永敬博士補充稱,這一現象除了跟消費需求的巨大增長相關外,也依賴于技術的進步。例如福州的名產品燕皮,雖然好吃,但是很難進行規?;a。后來通過現代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可能性有了。因為我們現在食品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面皮裂的問題,肉氧化的問題,現在都可以解決。”

【工業化之取舍】

2012年開始,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全球,諸多中國傳統食品展現著它們的歷史和傳承。人們在熒幕前垂涎三尺,同時也按圖索驥,找尋著紀錄片中的味道。眼里看著電視中的傳統美食,嘴里吃著同樣的東西,此種樂趣得以實現,無疑得歸功于工業化。

在現實中,很多地方都在推進傳統食品的工業化生產。以江西會昌縣為例,此地的米粉、醬干、辣椒醬等傳統食品遠近馳名,當地政府著力推進工業化,帶來的利稅一度占到全縣整個工業的1/4。而在企業方面,諸多專家都談及,最知名的傳統食品工業化案例是老干媽。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笑言,老干媽已成為所有中國留學生心目中的“女神”。

立志成為“綜合消費食品王國”的旺旺,其實也在傳統食品的工業化領域有著嘗試。曹永梅稱,旺旺起家做的米果就是一例,利膨化技術將大米糊化,保留大米原有的香味,又易于消化,得到了國內外市場的認可。

杜邦在傳統食品工業化領域更多是為別人提供幫助。李永敬博士透露,杜邦曾幫人做過豆腐干,摒棄傳統磨豆的方式,用分離蛋白加水,輔以其他原料。“這個既環保,又省了人力,又節約了成本,也很好吃。”

然而,并非所有的傳統食品都適合工業化。趙黎明教授指出,傳統食品由區域特征、歷史文化和歷史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有些是一種不得已的結果”,故在工業化時也要有選擇。他認為,可以實施工業化的傳統食品需具備三個特質:其一,原料易控,方便進行標準化;其二,產品有較大的消費群體和需求;其三,現代的裝備水平能夠匹配。

杜邦的李永敬博士對此表示認同。李永敬稱,有些傳統食品在工業化過程中存在味道和安全的矛盾,保留原有味道可能有安全風險,保障安全又會失去原有味道,此時就需要消費者做出選擇。“你吃東西的過程是愉悅、是享受,如果你吃的跟原來味道不一樣,你吃它干什么?所以,你一定要好吃,要是做不出原來好吃,干脆不要工業化。”

△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 

李永敬認為,傳統食品工業化的另一個驅動力是企業的盈利發展需求,“如果說你這個產品只賣了兩噸,它工業化干嘛?”在旺旺的曹永梅總處長看來,只有達到一定的量,企業才會去工業化生產。

 

在如此復雜的取舍衡量之后,很多傳統食品會在新時期蓬勃發展,一些傳統食品因難以適應潮流而消亡也成為必然。

【食品添加劑之惑】

任何領域的工業化都面臨著挑戰,傳統食品領域也不例外。

“我又要享受現代食品的便捷,又要保持原來傳統食品的美味和手工的那種兒時味道,怎樣把兩者有機結合?確實是對食品工作非常大的挑戰。”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分析,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與傳統食品特色之間有時存在矛盾,在當下供大于求的市場環境中,如何找到契合點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對廠家一個大的考驗。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關注的挑戰來自技術領域。他認為,近年來我國食品加工技術、保藏和包裝技術都在飛速發展,但這塊工作沒有止境,在各種加工手段、食品原料和食材加工等基礎科學上面,尚需做很多努力。

最大的挑戰還在于食品安全。傳統食品工業化了之后,安全性是否得到更大的保障?對于這點,曹永梅解釋到,工業化意味著生產流程的標準化,而標準化意味著食品生產的每一個鏈條都將進行嚴格的質量管控,例如微生物、有害物質的檢測等,這些都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然而目前,許多消費者對工業食品了解甚少,食品添加劑仍然是消費者心中難解的“結”。

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博士指出,食品添加劑很多時候被妖魔化了,人們看待時缺乏科學的態度。“沒有食品添加劑,沒有食品原料,現代食品是不可能做出來的。”李永敬博士認為,整個社會都應營造一個相信科學的態度,多一些科普。

在曹永梅看來,傳統食品工業化的過程中,包裝、運輸、保存等很多環節都離不開添加劑和防腐劑。“一聽到添加劑、防腐劑,立馬覺得是不好的東西。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添加劑、沒有防腐劑,就不存在現代工業,我們也養活不了六十幾億人口。”只要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多年檢測的結果顯示添加劑是絕對安全的。

△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

新的《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開始施行,實施條例目前也正在起草中。這樣的大環境下,除了企業應該做好科普的工作,消費者也應該更主動地了解食品的真相。“國家對于食品標簽有明確要求,消費者有權知道,你里面是什么東西,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及知識積累來選擇適合的產品。”趙黎明教授說。

【員工幸福感也影響食品安全】

新《食品安全法》中,“全程治理理念”得到突出,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這也成為傳統食品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安全保障的基礎。

首先是要保障食材原料的安全。中國旺旺生產總處總處長曹永梅介紹,旺旺在此領域主要是通過“指標控制”,每一批進來的大米都會有非常多的指標檢測,“重金屬是必檢的”。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博士則指出,杜邦已建立8分鐘追溯系統,8分鐘內就能查清原料來自哪里。除此之外,還要依托第三方檢測機構,讓他們去做供應商的檢測。“第一靠國家的法例,國家層面的跟蹤系統;第二靠公司內部的管理系統;第三是靠第三方,靠專業的機構來幫你。”

在生產過程中,旺旺遵循的是“嚴進、嚴管、嚴出”的基本原則。曹永梅稱,旺旺最基礎的是抓人員的素質,員工一進來就會對衛生、安全進行全面培訓。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技術手段對員工生產流程進行監控和督促,換衣服、換鞋有特定的消毒流程,如果從廁所出來沒消毒,自動門也不會開啟。

杜邦同樣重視對員工的規范。李永敬博士表示,杜邦有核心價值觀的培訓,每天教育,從高道德標準來要求生產。這也要求公司重視員工的幸福感,“因為食品是人生產的,你很難想像,一個不高興的人會生產出一個安全的食品。

事實上,旺旺也一直在推“員工幸福指數系統”,以其考核工廠管理層,與KPI掛鉤。曹永梅說:“我們相信只有幸福的員工才可以做出來好的食品。

此外,李永敬博士還提出一個“商業生物鏈”的概念。他稱,杜邦在選擇上游供應商時,不但要自己問,還會請第三者去調查了解。同時,杜邦也接受下游公司的考察,保證都在法律范疇內生產經營。這樣就有了一個“商業生物鏈”,相互關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形成一個相互關護和檢測的模式。

“中國傳統食品的工業化,目的就是讓食品更安全。”李永敬說。

(看往期脫口秀精彩對話,歡迎關注“誠食派”官方微信號:chengshipai2015)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