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熱情不減,“兩桶油”仍是主角 ——2015年頁巖氣市場回顧
■受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企業對頁巖氣的開發接二連三的受阻。但中國開發頁巖氣的熱度不減——政府在政策、技術和資金等方面上給予頁巖氣的勘探和開發巨大的支持。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拉開了“頁巖氣革命”大幕,頁巖氣開發一度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受美國頁巖氣成功開發的影響,中國也加快了頁巖氣勘探和開發的腳步。
2014年9月世界能源研究所(WRI)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頁巖氣儲量高達30萬億立方米以上,居世界第一,幾乎是美國的兩倍。面對巨大頁巖氣儲量,中國政府在政策、技術和資金等方面上給予頁巖氣的勘探和開發巨大的支持。
相對于美國而言,中國頁巖氣開發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據國土部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7月底,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延長四大國有油企已累計生產頁巖氣6.8億立方米。在2012年,中國頁巖氣產量僅為2500萬立方米,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產量增加了27倍,這個增長速度可謂是爆炸式發展。
快速發展的背后是技術、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2015年4月底,財政部發布消息,2016~2020年中央財政繼續對頁巖氣開采企業給予補貼,其中2016~2018年的補貼標準為0.3元/立方米;2019~2020年補貼標準為0.2元/立方米。這讓國內頁巖氣企業更加有底氣。從中央到地方、企業都對頁巖氣領域投入了巨大的資金,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已投入約300億元。
就“兩桶油”而言,在頁巖氣領域競爭十分激烈。
其中,2015年10月16日,國土資源部評審認定,中石化涪陵頁巖氣田焦石壩區塊新增探明儲量2739億立方米,為2017年底建成100億立方米產能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成為除北美之外的全球第二大頁巖氣田。截至2015年8月31日,涪陵頁巖氣田日產氣超1000萬立方米,可滿足2000多萬戶家庭用氣需求。
在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制造上,中石化同樣取得喜人成就。80%裝備實現國產化,例如中石化自主研制成功的3000型壓力車,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頁巖氣水平井最長達2100米,壓裂段數達26段,壓裂技術國際領先;在理論認識方面,完善了海相頁巖氣“二元富集”理論認識。
中石油在頁巖氣開發上也加快腳步。2015年8月27日,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這也標志著我國由尋找單體型構造“甜點”向尋找海相大面積連續型分布的頁巖氣成功突破。
在一個多月之后,中石油和天然氣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共同宣布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涵蓋潛在的四川盆地頁巖氣勘探和開發項目。頁巖氣成為中石油與BP合作的亮點之一。中石油積極與國際油企合作,一是獲得外資支持,二是可以利用其先進技術加快對國內頁巖氣的開發。
與中石化、中石油這“兩桶油”不同,中海油對頁巖氣的開發一直保持審慎態度,對于頁巖氣的開發并未取得大的實質性的進展。自2011年底以來,中海油一直在安徽蕪湖附近鉆探,但在2015年3月斷定該區塊“不適合大規模開發”。同時受低油價影響,中海油對進一步開發頁巖氣將保持謹慎態度。
除三桶油之外,對頁巖氣投資的其他企業表現的十分謹慎。
2012年12月,第二輪頁巖氣20個區塊招標結果對外公布,這是中國首次向民營企業開放上游探礦權,其中,華瀛山西能源和北京泰坦通源兩家民營各拿下來一區塊。
隨著三年探礦權有效期即將到期,中標的多數企業仍在進行勘探、鉆井等前期工作。“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地質構造復雜、沉積類型多樣、含氣量偏低,頁巖氣開采成本巨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表示。加之從2014下半年開始國際油價大幅下跌,這也大大的打擊了民營企業對頁巖氣投資的熱情。
受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企業對頁巖氣的開發接二連三的受阻。
以美國為例,國際油價持續降低,使美國頁巖氣生產企業背負沉重的成本壓力。據美國油服公司貝克休斯最新數據顯示,5月美國鉆井平臺開工數降至889臺,相比去年同期1859臺的水平下降了52%。
作為全美第二大頁巖油/氣田的馬塞勒斯一度面臨停產。EIA上游分析師瓦格納說:“低氣價伴隨著低油價,已經使馬塞勒斯的鉆井放緩,新井產量僅抵消了老井產量下降。”EIA預測,馬塞勒斯部分氣價2016年全年將低于2美元,2020年之前不會超過4美元。“馬塞勒斯非核心區大多需要氣價5美元以上才能經濟開發,但2025年左右可能無法實現”。
面對困難,美國頁巖氣企業進行了積極調整。例如美國的頁巖氣開發向“甜點區”聚集、利用新技術和新裝備、進行人員裁減等等措施以此來減少開發成本。
盡管國際油價低迷,中國開發頁巖氣的熱度卻不減。2015年1月重慶市發布的《重慶市頁巖氣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重慶市實現頁巖氣年產量200億立方米;與此同時,四川、貴州、陜西、湖南等地的頁巖氣開發熱情也十分高漲。
但中國的頁巖氣開發依然存在許多挑戰。
第一個挑戰就是來自技術。中國頁巖氣開發技術相對落后于美國等國家,實現技術的國產化是關鍵一步。例如中石油在頁巖氣的技術創新上不斷進步。“大通徑免鉆橋塞的成功應用讓我們進一步堅定了關鍵技術、關鍵工具國產化的信心。當前,我們正在進行溶性球座、全溶橋塞等高端國產‘利器’的研發,力求進一步助推頁巖氣實現效益發展。”西南油氣田長寧公司勘探開發工程部主任工程師吳春林表示。
第二個挑戰是來自我國巖石和地質。美國的頁巖氣工廠化作業井場大多坐落在平原上,而我國大多坐落在山地上,地形十分復雜;而美國的地下條件比較好,地層新、產氣層少,深度也淺,大多不超過2000米。
第三個挑戰是來自環保。頁巖氣在勘探開發中需要對底層進行大規模壓裂,單井平均用水在2萬-4萬立方米,水力壓裂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不僅如此,在壓裂液中含有10多種有機聚合物,長遠看對環境的影響有待觀察。
第四個挑戰就是我國的油氣體制改革。激活民間資本,強油氣的商品屬性,進行技術革新等等方面仍需努力。我國需出臺相關的政府監管框架和行業構架,這對于確保順利實現2015年65億立方米、2020年300億立方米的產量規劃目標是至關重要的。
總體而言,我國頁巖氣前景廣闊,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