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怎樣研究政治?
“中國政治學是在‘政治學到底有什么用’的疑慮聲當中恢復重建的,學科建設和研究工作一直朝著‘有用’的方向賣力氣,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中國政治學就像一棵樹,根子沒有長牢的情況下結出果實,沒有基礎研究的時候,就追求實際應用的大繁榮?!?/blockquote>
資料圖:俞可平
說過“民主是個好東西”、“我啥也不要,就想做個教授”的俞可平,從政界轉向學界之后,最近都在忙什么呢?
最近,南方周末記者在3個場合“捕獲”了俞教授的身影。12月11日,他出現在“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在北大校長林建華致辭后介紹了中心概況。12月12日,他現身“第八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最佳實踐交流對話會”,作為政府創新獎的發起人,他為獲獎者頒獎。12月13日,他召集全國各地的知名政治學者開“神仙會”,請大家不帶講稿,暢所欲言,談談中國政治學基礎研究。
正式回歸“學者”身份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俞可平開始著手于兌現他履職演講中的愿望:“(讓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在引領社會政治思想和影響國家重大決策方面承擔起重要的責任”。
12月11日,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成立。目標是“努力提供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原創性政治學前沿理論”,以及“在國際政治學舞臺上代表中國政治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兩天后的12月13日,這個雄心勃勃的中心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學術會議,主題是“推進中國政治學基礎研究”,與會者都是國內著名的政治學者。
“我們國家的政治學基礎研究相當薄弱,遠遠不適應政治發展和學術進步的現實需要,在某些方面甚至面臨危機,相信在座的人都負有推進中國政治學基礎研究的責任,都希望對推進中國政治學基礎研究做出努力”,在這場會議上,總主持人俞可平說。早在宣布辭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職、赴任北大時,他就曾向媒體吐露自己的憂慮:“我們不要說在世界上有影響,(就說)在國內能夠產生影響力的理論有多少?”
俞可平說,他主持下的北大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將重視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基本理論——包括政治哲學、政治思想、中外政治思想史;二是古今中外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制度史研究;三是未來政治發展戰略——不是3至5年后的戰略,而是10年、20年、50年后的發展戰略;不僅要關心中國的政治發展,還應該關心整個人類的政治發展戰略。”
他也直言自己“招兵買馬”的想法:“希望各位給我們推薦最優秀的、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在上面這三個領域的杰出學者。”
這是一場足以激發學者們討論欲望的會議。俞可平在會上透露,原本這只是一個15人規模的小型座談會,因為有更多政治學者聞訊后主動報名,發言坐席增多,每個人的發言時間也被壓縮到10分鐘。整整一天的會議,實際發言的學者達到了25位。
如此多的政治學者齊聚暢言的盛況,南方周末記者也是第一次看到,其中還有不少人是只在國內教科書上看到過的名字。會上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意氣風發的政治學屆新秀。年齡最大的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景鵬,今年已經83歲。
“中國政治學是在‘政治學到底有什么用’的疑慮聲當中恢復重建的,學科建設和研究工作一直朝著‘有用’的方向賣力氣,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中國政治學就像一棵樹,根子沒有長牢的情況下結出果實,沒有基礎研究的時候,就追求實際應用的大繁榮。”在憶及中國政治系科1952年被取消、1983年被恢復的歷程時,72歲的北京大學教授寧騷直言不諱。
“我們這一輩人,是改革開放以后比較早接觸政治學的,現在一晃30多年過去了——也許印證了一句古訓,‘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越來越多,很多基礎性問題至今也沒有搞清楚。”復旦大學教授桑玉成的“困惑”,也是許多學者表達的主題。
他們既關心政治學基礎研究應該關懷哪些領域,也反思各種研究方法、研究思維的誤區。有人表達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