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爭議】]中國該不該遷都?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日前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一文,重新引爆了民間關于“遷都”的爭論,連香港媒體也參與其中。爭論各方的舉證從歷史傳統、資源爭奪到經濟成本,甚至還為新都選址吵了個不亦樂乎?!拘露歼x址爭議城市:南陽、南京、武漢、郴州、西安、成都】
有沒有必要遷都?
正方
早在1986年就有人提出北京面臨遷都的威脅,多年來余音不斷。朱镕基也曾指出,沙漠化問題若不能控制,遲早要遷都。近年北京的發展,碰到一系列難題。比如,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7,最近的沙丘群離北京僅70余公里。另外,不斷膨脹的人口和產業,對北京的生活品質帶來挑戰。環境污染、房價居高不下也隨之而來。從長遠來看,遷都有助于化解上述問題。
反方
北京現存的問題都不是遷都的理由。退一步講,難道現存的問題,遷了都就不存在了嗎?相反,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更有利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待遷移國家機關如此重大的決策,應慎之又慎。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遷都將意味著“遷安”,影響國家的政治基礎,同時也影響社會穩定。隨著“綠色奧運”的推行,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防護林、南水北調等等。事實上,北京目前的供水比香港還要好。
正方
一個大國選擇首都,應當考慮國家發展和應對挑戰的需求。歷史上,元明清選擇北京,主要基于“塞北本位”的利益需要。尤其是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邊”鞏固江山。1949年新中國定都北京,有接近當時的友好鄰國蘇聯之意。時至今日,依靠現代通訊和交通工具,中國已無須“天子守邊”。遷都自然而然。
反方
世界早就告別冷兵器年代,進入到太空作戰時代,自然建都北京與“天子守邊”毫不相干了。建都北京,其實是歷史造成,并沒有對錯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已有58年歷史,也有58年的發展成果。到了2008年奧運會之后,北京的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北京作為首都,更加是中國的名片。
遷都成本能否承受?
正方
在中國各大中心城市發展過程中,北京從中央得到的各種支持是最多的,巨大的投入并未產生相應的效應,反而面臨多重危機,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是這座文化古都既是全國政治、文化、軍事和經濟管理中心,又是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一城而兼數職,確實不堪重負!另外,就中短期而言,遷都還有助于提供新的經濟題材。
反方
最重要的問題是,遷都也是要成本的。一旦遷都,要將所有的中央政府機關搬遷,需要的費用是天文數字,主張遷都的那位學者根本沒有計算過這個。一旦他算一下,就會明白自己的荒唐。用那筆搬遷費用,北京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了。所謂遷都會“提供一個新的經濟題材”,說白了其實就是再來一個勞民傷財的天字號工程。中國目前需要這樣的工程嗎?好的對策應是分散北京的城市功能,而不是遷都。
正方
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主動遷都,通常表現了對未來發展的高度自信,因而總是伴隨著一系列振奮人心的壯舉,推動國家改革和建設。目前,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日漸擴大,這已成為影響中國穩定和持續發展的“痼疾”之一。建設新首都有助于改變中國生產力分布嚴重失衡狀況。遷都還能為根本改善行政效率提供契機,有效避開既得利益者的多方阻撓,推行一系列改革,建立新體制,并大大提高行政效率。這早被巴西利亞、伊斯蘭堡等新都所證實。
反方
遷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北京的古都風貌是誰批準改變的?如果說遷都了,等未來的首都發展得和現在的北京一樣,該怎么辦?誰來負責?北京之所以變成今天的問題城市,根源在于掌握了全國性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這樣豐厚的資源必然會吸引大量人口。如果資源依然如此集中,首都功能依舊不變,首都就必然成為“首堵”,遷到哪里都不過是復制又一個北京。如果能給首都減負,北京就仍可繼續充任首都。
【點評者說】其實,關于遷都的各種理由觀點,人們已經再熟悉不過了。希望遷都者,內心中往往有一種打破“不公平”的競爭沖動——同樣是中國的地方,憑什么北京就可以占有如此廣大資源,享受如此優待?其實,無論遷到哪里,如果改變的僅僅是地點,那么誰能保證,它多年之后不會成為現在的北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