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掙錢糊口,再琢磨文化 “中國古家具·文房”展和收藏圈
“從木材變成一件件家具,或者雕出來一個花紋,多神奇啊?!?/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中國古家具·文房”收藏邀請展,展出了150多件家具和400多件文玩。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明代的黑漆厚螺鈿鳳穿牡丹紋箱、清代的烏木螺鈿蝠壽紋三彎腿條桌以及黑漆厚螺鈿花蝶紋亮格柜。
張行保喜歡列舉與木工有關的名人,比如國畫大家齊白石,明熹宗朱由校。名單最近添上了耶穌,因為這位古時圣賢出生在木匠家庭。
“從木材變成一件件家具,或者雕出來一個花紋,多神奇啊。”在入行近30年的張行??磥?,木工不只是一門活計,還有些值得深究的東西。他是北京市行之行家具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最近策劃了“中國古家具·文房”收藏邀請展。
2015年11月21日,這次展覽于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古家具街“中和藝術空間”開幕,展品包括150多件家具及400多件文房雅玩,展期兩個月。
盡管自己公司的主業是“中式傳統風格家具銷售”,張行保在十年前就有了舉辦古典家具展覽的愿望,籌備也花了兩年工夫。展品中,有些家具沒有經過圖錄出版或亮相媒體,屬于藏家的“珍藏秘玩級別”。
“很多藏家可能因特殊的緣分收到一件古家具放在家里十年、二十年。他如獲至寶,但沒有這樣的展覽機會,就沒辦法讓大家知道。”張行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因為需要時間、金錢投入,收回成本很難,民間舉辦古典家具展在大陸并不多見。對于“中國古家具·文房”的舉辦背景,收藏家劉傳俊歸結為“時間很緊,人心渙散”。古典家具收藏是個“小圈子”,但近幾年市場環境不好,“大家都缺錢”。
2010年,劉傳俊開始與張德祥、馬未都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798“攢”古典家具展覽,取名“鑿枘工巧”。第一屆是綜合展,2013年的第二屆是臥具展,第三屆是坐具展,2015年本來計劃舉辦第四屆,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辦成。
張行保參與過“鑿枘工巧”的第三屆,這次提出想在自己的中和藝術空間辦家具展,得到大家積極響應。劉傳俊提供了40件文房雅玩參展,他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古典家具和文房。而且,看圖片、畫冊畢竟沒法獲得觀賞實物帶來的沖擊力,好比“P過的照片與素顏是不一樣的”。
木工還要手把手教
展覽中的家具、器物涵蓋了漆木與硬木兩大類別,出產時期以明清為主,部分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可以展示古典家具更長時段的變遷。
“民國時,一些大量植入西洋的或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