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與藍光全民公益平臺一起身體力行

你是否遇到過,本來準備扔掉的舊衣物、舊書,突然發現有人正在網上為山區的孩子籌集這些東西,你隨手整理后,就這樣參與了一場公益行動;又或者,你剛剛還用微信打賞幫助了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癌癥患者。

這只是互聯網在公益中作用的冰山一角。不管你是否關注公益,你也許已經發現,互聯網已經悄然將公益送到你身邊。

2015年12月17日開幕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聯合106家互聯網機構發起《讓互聯網成為愛的海洋——發展網絡公益倡議書》。

互聯網正在拉進我們與那些陌生而需要幫助的人們之間的距離。公益,已經慢慢成為了我們的常態。

而就在一周前的12月9日,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捐建的藍光思延中學新校園揭幕典禮上,藍光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宣布,藍光第三項長期公益項目——藍光全民公益平臺正式啟動。

這也是一個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少見的專業性長期慈善互聯網平臺。這是一個將單方面點對點的愛心施予、物質捐贈升級為全民可參與、可持續、貫穿線上和線下的“全民公益平臺”。

今后,擁有公益熱情的你,不僅可以在線上貢獻愛心,在線下你也可以身體力行。“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慈善事業永遠沒有終點。”這也是楊鏗慈善觀的體現。

藍光·思延中學揭牌儀式

再為蘆山孩子做一件事

一個月前,藍光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發出呼吁,除了捐建的藍光思延中學和藍光鳳禾中心校外,準備為蘆山的孩子再做一件事。

他們將這一活動稱為“送一本書,圓一個夢”,為蘆山孩子實現讀好書的夢想。在集團內發出號召后,員工們紛紛拿出自己收藏的科技、自然、文學等適合初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4 天時間內就獲贈了三百多本。很快,這一活動變成一場全國公益接力,在全國多個城市的藍光社區開展后,短短的時間內就收到約三千余本書,許多業主捐贈自己收藏的書籍,甚至有業主是買了一批新書給予捐贈,從兒童書籍到國內外經典名著,從唐詩宋詞到百科全書。

藍光鳳禾中心校

這是藍光一次公益上的互聯網嘗試。起源于2010 年,藍光的愛心書屋項目也開始利用互聯網。五年前在藍光首筆捐資158 萬元開啟愛心書屋系列活動后,幾年時間,它們已經在全國設立100 座愛心書屋。這些書籍原本來自藍光出資購買,如今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在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發出捐書倡議后,和藍光有關的數千名公司員工、數萬名合作伙伴、數十萬名業主紛紛響應,在藍光位于全國各地的小區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捐贈熱潮。”

《南方周末》發布的《2014 年度中國公益基金會輿情調查報告》提出,目前教育公益仍有較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全社會努力。

這正是時下“互聯網+”時代公益常用而行之有效的做法?;ヂ摼W+時代,公益慈善的方式也悄然發生變化,公益活動或項目頻頻涌現出與互聯網科技結合的新玩法,微信、App、網頁等都成為助力公益慈善項目的好幫手。

此前同樣關注教育的免費午餐公益項目,短短274 天里募集善款1833 萬元,轟動業界。更早一些時候,社科院學者于建嶸教授發布“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也迅速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公益活動。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可謂功不可沒。“全民慈善”早已不再是口號,在這股浪潮下,藍光不僅自己做慈善,還要帶著所有愛心之士一起做慈善。2011年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人人參與公益、人人監督公益成為可能,而把這樣的可能變成現實的,是以“免費午餐”為代表的一批運用“互聯網思維”的公益項目。

楊鏗還表示,“未來會借鑒、擴大這種全民公益平臺,比如借助目前的跑步熱,推行‘你跑步我捐書’活動,通過藍光微信平臺,定期組織業主跑步、健身等各種活動,既為業主服務,又能把公益事業常態化,絕非僅是災難發生時,才有公益。”企業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公益項目已是大勢所趨。

愛心書屋項目在短期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正顯示了民間慈善蘊藏了巨大的熱情和不可低估的參與能力。但慈善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依靠熱情和道德感召力是不夠的,它是一項復雜的管理技術,必須依賴專業化的操作,對制度查漏補缺,還有持之以恒的熱情。

作為一個邁向現代市場經濟的國家,中國的慈善業正在經歷大轉型,將由傳統計劃體制下的動員模式轉向現代慈善。這一轉型既要打破慈善壟斷,技術的進步,和做慈善者堅定的內心。如藍光此類的企業必將充當一支不可忽視的重量級慈善力量。

藍光集團及業主捐贈的愛心書屋的部分書籍

讓公益成為一種常態

如今,在面對公益這一概念時,大多數時候,公益已經異化為中國經濟社會某種偶得的光環。

高調,或低調?做實事,或借勢宣傳?公益,尤其是企業公益,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我認同多樣的慈善形式,它們自身沒有好壞之分,卻都有一片善心。甚至我也不反對所謂高調的慈善理論,因為加強推廣,發揮媒體效應、明星效應所具有的更強號召力,能夠激發、吸引更多人關注、參與慈善事業,擴大慈善效果和影響力。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乃至世界依然還有眾多慈善事務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資金才能推動其發展,慈善事業永遠沒有終點。”楊鏗在接受采訪時,詳細闡述了他的慈善觀。

正是基于這一觀點,在兩所公益學校落成現場,楊鏗還宣布了藍光第三項長期公益項目——藍光全民公益平臺正式啟動。

三年前,地動山搖,7 級地震襲擊雅安,兩所學校逾600 名學子因此無法安全學習。隨后,藍光發展捐款2000 萬元,用以重建校園。就在今年12 月9 日,雅安地震三年之后,四川雅安蘆山藍光思延中學、藍光鳳禾中心校的同學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新校園。值得一提是,兩所學校全程建設均由藍光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親自安排。企業的一把手對企業的慈善項目親力親為,這在企業慈善中絕對鳳毛麟角。楊鏗說,自己要為“希望工程”建造兩所“樣板性、標桿性的學校”。

這一平臺的啟動,也顯示了楊鏗和藍光集團的終極目標——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發現,越來越多的公民擁有參與慈善的熱情。他們或家里有很多書籍、衣服剛好無處存放;或以前迫于沒有常規便利的公益渠道。”藍光助學基金理事長王曉麗介紹說,藍光就此構想,是否可以設立一個全民公益平臺。“藍光全民公益平臺”這一大膽的構想,將以藍光助學基金和藍光公益志愿者兩大公益實體為主要支撐,以“互聯網+”互動矩陣作為平臺技術支撐,通過變革公益組織形態和運營模式,將單方面點對點的愛心施予、物質捐贈升級為全民可參與、可持續、貫穿線上和線下的“全民公益平臺”。在線下,通過號召藍光集團內部員工、藍光業主、社會公眾、合作伙伴等加入平臺,實現真正的基金化,最終實現全民公益;在線上,則以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網站、H5 等新媒體技術和手段,構成公益平臺的O2O閉環。

據介紹,“藍光全民公益平臺”正式運行后,擬在全國范圍內用3 年時間培訓100 位鄉村教師,在5 年內再搭建100 個愛心書屋、舉辦100 堂在線公開課、關愛1000 人次留守兒童和在20 所學校開展重大節日捐贈活動等形成5 大長期公益線索,全面鞏固助學、賑災、扶貧、助孤等多個公益領域。

“未來藍光集團會擴大這一全民公益平臺的效力,比如借助目前新興的微信平臺,通過公眾號向藍光的業主、合作伙伴、社會公眾開展‘線上募捐書籍’等活動,既為業主提供公益文化生活,又能把公益事業全面化、平臺化、常態化。”楊鏗表示,“這是一種新型公益形式,為那些渴望從事慈善事業的人們,提供了一條路徑,既幫助普通居民解決實際生活困難,又帶領他們投身公益事業,擴大公益成果。這種公益形式也便于實現常態化、生活化,絕非僅是災難發生時,才有公益。

最終,藍光的目標是,讓公益成為一種常態,讓公益成為一種責任和義務。”

藍光·思延中學揭牌儀式

公益變革開端

有媒體認為,公眾真正意識到社交關系對公益的推動力,可能還是去年夏天的冰桶挑戰。根據微博公布的數據,十多天里近4 萬人在微博上為“瓷娃娃”捐款,籌集善款近1000萬元,是瓷娃娃罕見病關愛基金此前一年接受社會捐款金額的近5倍。

跟這些互聯網公益不同,藍光全民公益平臺不僅在線上,更在線下,身體力行的參與。

藍光全民公益平臺項目的構建邏輯則在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益組織和實施模式,或者說構建了一個區別于傳統基金公益組織下的線下新生態。傳統基金公益是以組織者為主體,援助者為客體,藍光平臺則通過構建互聯網平臺,使捐助者成為公益實施的主體,同時項目的可持續性更強,讓公益項目不再是“秀善心”的名利場。“與單純的捐款相比,我們一直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楊鏗如此闡述自己的理念。藍光全民公益平臺更是對公民如何做公益的有益啟發。

此外,對于很多熱衷公益的人士來說,除了缺乏捐贈渠道外,讓大家頭疼的就是信任問題,輿論認為,郭美美事件對中國公益的沖擊至今尚無法平復。組織方稍有不慎就會產生誤解,對當事人獻愛心造成傷害。在捐款的過程中,通過微信等社交網絡一層一層傳播,發動周邊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參與到募捐項目當中,對于解決信任問題有很大幫助。而藍光全民平臺的線下部分更加增加了信任的黏性。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看來,新的社會公德正在形成,而且,這種公德又通過現代的網絡組織方式結合起來了。企業家、年輕人,各色人等都起來了,企業在實實在在做公益,并試圖組織更多的力量,這十分難能可貴。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地震,一場罕見的慘烈災難,將舉國的公益熱情點燃,人道主義的力量更打破體制壁壘,民間公益突出重圍,成為中國慈善公益的一道“分水嶺”。在民間的力量中,壹基金秘書長楊鵬分析稱,“企業開始直接參與救災”是一重要特征。

雅安地震,民間公益的能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和展現。整整五年過去,國家政策的變化、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公民意識的提升、企業災難救助的成熟、政府單一救災模式宣告結束,一個全新的災難救助模式正在形成。

全民公益的時代終于到來。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包括企業在內的民間公益力量的迅速崛起,中國公益當前正站在一個重要的分岔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