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故鄉的終極,就是公益 ——一個影視人的夢想

2015年9月29日,林直榮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幾張家鄉的照片。他是溫州平陽人,剛剛回鄉參加中秋祭祖。照片中的“林氏紀念堂”樣式傳統,飛檐斗拱,墻壁白凈。
 
紀念堂正門懸掛著橫幅,上書“熱烈歡迎本宗親眾裔孫光臨楊美’林氏紀念堂’中秋祭祖盛會”,門前的石獅都頂著紅綢,頗為喜慶。林直榮在楊美村出生長大,村莊因盛產楊梅而得名。
 
清朝時,林直榮的祖上自福建泉州遷來,到現在還說閩南語,但已經視溫州為家鄉。周邊很多人情況相仿。為修建紀念堂,他們一家出資220萬,鄉情和姓氏成為凝聚他們的紐帶。
 
“我從那里成長,在村里待了十年,對一草一木都會有感情。”林直榮出生于1977年,現在定居北京,經常還鄉。他的主業是礦業,現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影視產業,這是自己喜歡的事情。
 
從小,林直榮就有個“電影夢”。小時候,露天電影是“最大的活動,最開心的活動”。每月一兩次,大家拿著小板凳,在稻田或操場里面看“大白屏幕”上的《大鬧天宮》《南征北戰》。對于《大鬧天宮》等更適于兒童的美術片,他的印象是“美術感特別強。人物的刻畫特別美”。
 
“等待放映的感覺特別好。”林直榮對當時的情景印象深刻,“那時就想,長大以后要在電影這行業發展吧。”
 
初中時,學校里有個播放錄像帶的“電影院”,香港電影很多。那是1990年代初,代表電影是《縱橫四?!?。“影響了我們一代人。”林直榮回憶道。
 
家鄉的點滴往事,少年的模糊志向,夾雜著記憶中的電影畫面,構成他一部分少年時光。1993年去北京上高中,為他生命歷程揭開了新的一頁。
 

成為企業家后的林直榮,第一個念頭就是為老家的建設出力

 

真正的圓夢

 
大學畢業時,林直榮認識了白福堅、沈燕君這對夫妻檔,兩個“特別熱愛電影的人”,還是自己的老鄉。從他們那里,林直榮慢慢了解電影行業。
 
2014年,林直榮成立了映畫同登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第一部院線電影《小豆布拉多》是講小男孩小豆跟他的寵物狗去尋找他爸爸的故事,一段充滿奇幻和冒險的尋父之旅。”尋找爸爸是小豆的夢想,但成長是踏上旅程的真正意義,特別喜歡這個有愛的故事,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來籌備這個電影,我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林直榮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走得再遠也“要回去”

 
小時候,林直榮也有“爸媽不在家”的經歷。父母外出打工,他與爺爺奶奶一同生活。每天凌晨一兩點,奶奶就起床做豆腐。豆腐做出來“水靈靈”的,他幫忙去賣,兩分錢一塊兒,一天能賣七八塊錢。
 
浙江茶葉特別多,春天茶葉出來以后,林直榮背著有當地特色的小簍子摘茶葉,能在村里賣一些錢,補貼家用。七歲起,他就開始“做生意”。
 
對他來說,“最快樂的是能夠自己賺錢,幫助家用”。那時,“家里實在太窮了”。家鄉臨山,他從小就有種走出大山的強烈欲望,曾站在家鄉的山上對著空曠處大喊“我一定要走出去”。這種欲望無從解釋,他覺得也許就是“溫州人的一種特點”。上了初中,他“想去大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北京上高中時,他的家人正在河北做礦業,沒人管他。這正圓了他“走出來看看”的夢想,尤其是早就存在心里的天安門。結果,來大城市一看,“傻了,原來世界這么美好”。
 
他覺得大城市好,但沒有忘記鄉親對他的幫助。
 
小時候,草房頂漏水,有鄉親幫他們修房子。鄉親把家里的木頭,最好的稻草鋪在他家的屋頂。有時,鄉親會送他們一些小家具,以及碗筷等餐具。
 
每年秋收時節,他家里只有爺爺一個勞動力,鄉親們就過來幫忙,割水稻、挖紅薯,幫上一兩天。“我很感動,小時候這種事太多了。”林直榮回憶道,“從農村出來的,都經歷過。”
 
今年8月8日晚間,受臺風“蘇迪羅”影響,溫州發生“八十年一遇”的洪災。
 
9日晚上11點,林直榮看到了災難現場的照片,“眼淚都掉出來了”。“必須要回去看看。”林直榮形容,自己看到照片時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要回去”。
 
轉天一早,他坐早班機回家,聯絡了一些溫州企業家,組織物資,第一時間進入災區。
 
洪災發生時,水漫到3米多,還引發泥石流,街道盡數被淹。他們趕到受災最嚴重的兩個村,盡快把方便面、水、油等物資運進去,“先保證衛生和吃飯的需求”。他前后在災區待了五天。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在外頭工作,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婦女、兒童。多人受傷,有的老人被洪水沖走。
 
他小時候,小鎮里也經常發生洪水。洪水泛濫時,沒有電和飲用水,人也出不去。“臺風、洪水,把一切能摧毀的都摧毀了。人的生命是很渺小的。”他還記得曾經親歷的絕望。
 
汶川地震后,他與幾個朋友去過被毀的北川縣城。幾個人深受震動,在地震遺址痛哭。地震、洪水等災難,讓他明白:“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貴。”
 

公益是企業家的責任

 
林直榮想要為家鄉做些貢獻。兩年前,他與同村的一位企業家合作,投資村里的養老院,每年共20萬元。
 
因為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老人普遍一兩個人在家里,比較孤單。有了老人院,村里的老人可以集中在一起。老人院請人做飯,補助一部分,老人一天出三塊錢。一個月90塊錢,“什么飯都有了”。
 
老人們很開心,他們能夠方便地吃到一頓熱飯。更重要的是,他們聚在一起,可以聊天,免去日常的孤單寂寞。老人們可以選擇住在老人院,也可以回家住,“除了吃飯,其余免費”?,F在,那里已經住了幾十位老人。
 
家鄉小學的改善,蓋樓,改善伙食,他都參與。
 
修建環村的水泥公路,林直榮也參與募款。公路3米寬,可以開小汽車,今年剛修好。這樣整個村子都被連起來,方便村民也往來,走路也舒服。
 
往后,村里再有類似集資,也愿意找到林直榮一家。
 
林直榮常會組織幾位同村的企業家朋友回鄉,一同出力。“那時候就想,做公益是應該的,是企業家的責任嘛。”他回憶道。
 
在大學,林直榮學習土木工程。畢業后,他加入礦業公司,從基層的技術員做起,一步步考下技術員、工程師、項目經理和建筑師等諸多證書。
 
在山里做礦業工作,林直榮沒有什么業余活動,白天上班,看看書、看看電視,晚上很早就睡覺了。他與底層的礦工打交道較多。而礦工往往是因為家庭困難,才從事這個辛苦而危險的行業。他從礦工那里聽來許多故事,直到現在還不勝感慨。
 
有個工人,家是農村的,村里為修一條羊腸小道而集資,想讓車能開上去??偣矁扇f,村民一人幾百塊也出不起。“看到這種情況,我們能幫助就幫助他們。”類似的事情積累多了,他覺得自己與工人之間產生了兄弟情誼。眼下,工人和管理團隊已經與他一起工作了十幾年。
 
“后來想想,這就是公益。”慢慢地,林直榮有了“公益”的概念,“自己有一定經濟基礎以后,希望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他認為“公益和電影是全人類共通的載體”。與民政部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合作,參與第一屆中國公益微電影節,讓他找到了公益與電影結合的路,在這里,他的夢想與責任匯聚到了一起。微電影可以視為一種介質和載體,相比其他宣傳途徑,更加直觀、生動。他希望能在這方面為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林直榮的影視公司還特別為此次活動制作了一首主題曲《把愛給你》,由著名歌唱家閻維文和總政歌舞團青年歌唱演員王雁合作,并邀請秦皇島市特教學校的殘疾兒童一起出演MV,他希望通過這種有表現力有藝術水準的作品傳達大愛、傳播公益。未來,也希望自己的影視公司能為公益微電影制作提供專業指導。
 
現在,林直榮想與朋友們一同成立專門的公益組織,他期望這個組織在將來可以促進教育、婦女權益和養老等方面的進步,“幫助更多的人”。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