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入信用社四年后,500萬沒了
近年來延津縣農村信用社已經有多名信貸員違規被查,還有一名被判刑。而從法院判決的同類案件來看,河南已判決多起信用社信貸員攬存而不入賬的判例。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詹丹晴
有分析認為,農村信用社的業務擴展到了鄉鎮甚至村莊中,其監管體系卻并未跟上,而另一方面,在一個狹窄的生活圈子里,儲戶過于相信熟識的信貸員,這就給他們違法操作提供了生存土壤。
一筆數額不菲的投資,把馮瑞玲的整個家庭帶入了絕望的境地。
馮瑞玲是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縣城的生意人。在延津縣東屯信用社主任段志鵬的介紹下,她先后拿出500萬元購買了該信用社的股金。
原以為這是最保守的理財方式,沒想到這是一場噩夢。2015年3月,當她急需用錢時才發現自己的存款并未入信用社的臺賬,而是被段志鵬挪為他用。
馮瑞玲一怒之下將該信用社告上法庭,段目前也被刑拘。河南大豫律師事務所的寧留彬律師認為,股金證以及股金證的真實性將影響到法院的最終裁決。
因此,股金證上公章的真實性成為各方爭執的焦點。
近年來延津縣農村信用社已經有多名信貸員違規被查,還有一名被判刑。而從法院判決的同類案件來看,河南已判決多起信用社信貸員攬存而不入賬的判例。
雖然股金證上蓋有印章,但500萬“存款”還是不見。
500萬被“炒期貨賠完了”
將畢生的積蓄存入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信用社4年后,馮瑞玲才發現這筆巨款有問題。
自2011年12月以來,馮瑞玲先后五次拿出共計500萬元人民幣購買延津縣東屯農村信用社主任段志鵬推薦的入股業務。
馮瑞玲和丈夫在延津縣做生意,“有時候跑貨運,有時候賣農資”??紤]到賺錢不容易,夫妻雙方選擇了他們認為最保守的理財方式,“將錢存入信用社”。
2011年3月,延津縣農村信用社通過了股權改造方案,開始市場化運作。當年年底,當時還在該信用社當會計的段志鵬向馮瑞玲推薦了自己所在農信社帶有存款性質的投資入股業務。
馮瑞玲向南方周末記者出示的股金證顯示,2011年12月5日,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