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的新起點從“屠呦呦是誰”說起

大屏幕上出現一張大照片,女教師問:“這位是誰?”全班似乎愣了半天,有位男生后來說:“是屠呦呦?!?/blockquote>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張小蓮

學生的可塑性很大,教育怎樣雕塑,他們就會是怎樣。 (CFP/圖)

這本來是一節平常的公開課——高二歷史,因授課教師的一處教學設計,引起聽課專家的興趣與熱議。

該課講的是“破解李約瑟難題”,最后自然要與中國的科技現狀結合,包括中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情況。教師的教學是這樣設計的:先在大屏幕上分兩組,放出10位當紅明星的照片,諸如黃曉明、范冰冰等。然后問學生:“大家認識他們吧?”同學們很興奮,齊刷刷喊出他們的名字。

這位女教師一摁翻頁筆,大屏幕上又放出一組照片: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這時,只有少數學生能說出“楊振寧”。最后,大屏幕上出現一張大照片:一位戴眼鏡的老太太,手捧獎杯。女教師問:“這位是誰?”全班似乎愣了半天,有位男生后來說:“是屠呦呦。”女教師又問:“同學們知道屠呦呦的,請舉手!”

全班50多名學生,僅有6名舉起手來。

這個帶對比性質的調查結果,令人意外,也發人深思。

不知道“屠呦呦”,是個問題嗎?

的確,我們的學生怎么了?對娛樂明星如此熟悉,對諾獎獲得者卻知之甚少。要知道,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對社會貢獻巨大,他們的發明與發現必定彪炳史冊,是人類永遠敬仰的真正英雄。到2015年之前,華人有8人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其中前三位正是李政道、楊振寧與丁肇中。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在這個領獎臺上,中國大陸始終缺席,直到今年10月屠呦呦獲獎消息的宣布。

被戲稱為“三無教授”的屠呦呦,因參與發明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頑癥的特效藥而獲此殊榮,并成為歷史上第12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女性。青蒿素及其發明過程充滿中國故事,現已拯救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尤其在非洲。早在2011年,美國人就找上門來,將他們的生物醫學獎“拉斯克”獎,鄭重頒給屠呦呦。據說,此獎有“諾獎風向標”之稱。有趣的是,半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