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眾生相:不敢貸、不愿貸與猛放貸
2015年,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寬松,但在市場上,卻不斷傳來商業銀行貸款審批權上收的消息,大量不良貸款迫使銀行趨于保守。而一些資質尚佳的企業卻選擇自我收縮,使得商業銀行無處可投。與此同時,全國信貸規模卻在狂飆,政策性銀行成為了“穩增長”的主力。
責任編輯:馮禹丁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郭悅
2015年,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寬松,但在市場上,卻不斷傳來商業銀行貸款審批權上收的消息,大量不良貸款迫使銀行趨于保守。而一些資質尚佳的企業卻選擇自我收縮,使得商業銀行無處可投。與此同時,全國信貸規模卻在狂飆,政策性銀行成為了“穩增長”的主力。
銀行惜貸
“現在形勢不好,我反而壓力不大。”羅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因為大家都沒業務。”
羅樺是一家大型商業銀行惠州二級分行的貸款經理,對口中小企業。這大半年以來,他的業務幾乎停滯,因為其所在行的貸款審批權被上收到了深圳分行。
沒了貸款審批權,意味著新增貸款要經過層層審批,流程多、速度慢,并且額度十分有限。羅樺接觸到的中小企業很難再從他這里拿到貸款。最近,他聽得最多的一句抱怨是“以后再也不貸款了,銀行太難伺候”。
自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已5次降息、4次降準,但市場上的流動性卻并不寬松。在珠三角另一制造業重鎮東莞,商業銀行同樣收縮著自己的錢袋子。
“今年不太敢放貸,轉做按揭的多。”一位東莞銀行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地兩家行事作風以“激進”著稱的大型商業銀行,2015年已經大幅度壓縮貸款規模。其中一家銀行全年的貸款總額只有20個億,這在過去,只能滿足東莞一個大集團及其關聯企業的授信。
在溫州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樂清市柳市鎮,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經理李哲向南方周末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