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將把人類帶向何方

虛擬現實將每一個人“帶回現場”,我們得以通過隨意操控身體與環境來改變人的認知。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郭悅

(農健/圖)

虛擬現實將每一個人“帶回現場”,我們得以通過隨意操控身體與環境來改變人的認知。

在腳踏實地推進技術與商業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從人文科學的角度做好準備。質疑與發問正是我們正確對待任何一項變革的方式,無論是技術變革還是社會變革。

一場觀念冒險

1968年,計算機圖形學之父Ivan Sutherland和學生BobSproull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Mounted Dis-play),Ivan將其命名為“達摩克利斯之劍”(TheSwordofDamocles)。

這個采用陰極射線管(CRT)作為顯示器的HMD能跟蹤用戶頭部的運動,戴上頭盔的人可以看到一個漂浮在面前,邊長約5厘米的立方體框線圖,當他轉頭時,還可以看到這一發光立方體的側面。人類終于通過這個“人造窗口”看到了一個物理上不存在的,卻與客觀世界十分相似的“虛擬物體”。

這個簡陋的立體線框讓人們產生一種幻覺,似乎距離一個美麗新世界僅有一步之遙。

有句話說得好,人們總是高估某項技術的短期效應,而低估了其長期影響。

科幻小說《真名實姓》(VernerVinge,1982)和《神經浪游者》(WilliamGibson,1984)中的賽博空間并沒有很快實現。新千年來了,新千年走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洶涌,將所有人的目光凝縮到掌上屏幕的方寸之間,我們無所不知卻又無比孤獨,借助科技的力量我們似乎具備了無數可能性,然而現實又將我們牢牢鎖在一道窄門內。

由古至今,無數哲人、文人與科學家都在追求“真實”的道路上前仆后繼,無論何種角度流派都無法回避這樣的事實:我們對于真實的認知建立在人類感官的基礎上,即便純粹抽象理念上的推演,也無法脫離大腦這一生理結構本身的局限性。

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當我們可以借助技術手段模擬、仿真、復制、創造外部世界對人類感官的刺激信號時,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創造了一個等效的“真實世界”。而在這樣的世界里,人類變成了制定規則的上帝,所有伴隨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既定經驗與認知沉淀將遭受顛覆性的挑戰。我們將重新認知自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定義真實。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我們距離《黑客帝國》式的終極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