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軍種”的歷史玄機火箭軍,為“二炮”正名
60年前,錢學森在黑板上寫下“火箭軍”三個字,“我建議中央軍委,成立一個新的軍種,名字可以叫‘火軍’,就是裝備火箭的部隊?!?/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
專題按:“解放軍進入改革季”。 2016年,是“六十多年來最大規模、史上最牛的一次”軍改的關鍵年,揚棄解放軍根深蒂固的“大陸軍主義”,成立陸軍領導機構、升格原來的二炮為火箭軍、成立戰略支援部隊、7大軍區改為幾大戰區等舉措,可以管窺本輪軍改的大體輪廓。軍改,或將觸及多部門利益,軍隊改革必然涉及軍隊編制調整、結構重組和人員裁減,必然涉及廣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開辟《軍改解碼》欄目,詳細解讀軍改。
60年前,錢學森在黑板上寫下“火箭軍”三個字,“我建議中央軍委,成立一個新的軍種,名字可以叫‘火軍’,就是裝備火箭的部隊。”
“更名火箭軍,不是一個改名那么簡單的,它的誕生將為戰略導彈部隊的發展開辟更大的空間。”
“火箭軍是一支首戰可用、全程可用、終結戰爭可用的‘全能隱身’作戰力量。”
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八一軍旗親手授予火箭軍司令員魏鳳和以及政委王家勝。
“考慮到第二炮兵實際上擔負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這輪改革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說。
遲來的正名,亦是長久隱秘之后的亮劍。
“第四軍種”
解放軍的序列中,第二炮兵的地位一直很特別。
“有人誤解我們是兵種,‘第二炮兵’可不帶個‘兵’字嘛,怎么不叫‘第二炮軍’。”自1967年冬天到某導彈部隊參軍后,張劍再也沒有離開過這支隊伍,直至從這支部隊的領導任上退休。
組建之初,冷戰正酣。為打破“核恐嚇”,中國決定研發核武器,并開始戰略導彈的研究和相關部隊的組建:1959年,第一支地對地導彈部隊秘密組建完成。直到1966年7月1日,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正式成立。不過,出于保密的需要,這支部隊沒有沿襲“戰略導彈部隊”的國際通用稱謂,而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為“第二炮兵”。
生于憂患,這與蘇聯的導彈部隊如出一轍。1961年的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上,赫魯曉夫要求,列裝部隊一律禁用“核”稱謂,而是籠統稱之為“特殊任務部隊”,所列裝的“火箭(導彈)”“發射架&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