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在發起機票大戰,卻誰也沒考慮消費者去哪兒、攜程的“無風險套利”游戲
消費者在網上下單付款之后,按理說應該立即出票,但有些在線旅游網站的機票代理卻一直等到航空公司在飛機正式起飛之前放出超低票價,以賺取差價。他們不給消費者提供電子票號或者給的是假票號。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郭悅 朱麗惠
當機票代理從線下轉到線上,在線旅游網站成了代理商云集的平臺。
消費者在網上下單付款之后,按理說應該立即出票,但有些在線旅游網站的機票代理卻一直等到航空公司在飛機正式起飛之前放出超低票價,以賺取差價。他們不給消費者提供電子票號或者給的是假票號。
前有航空公司集體發難,后是消費者聲討維權,去哪兒和攜程在2016年年初一頭栽進了機票危機中。
作為中國市場上排名第一、第二的在線旅行網站(OTA),攜程和去哪兒將各自平臺開放給機票代理商,獲得了在線機票預訂市場約3/4的份額。
但為它們帶來市場份額和利潤的代理商們,也給它們帶來了大麻煩,捆綁搭售保險、多收退改費用、加價售票,甚至發生旅客臨到機場發現無法登機的“假機票”等離奇狀況,引發消費者各種不滿。
中國航空公司們以“收到大量旅客投訴”為由,關閉去哪兒旗艦店。暫停合作的同時,航空公司試圖擴大自己的直銷市場份額,2015年陸續將機票代理費從3%降至0,砍代理、拓直銷,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少數機票代理商們“火中取栗”,利用各種時間差、政策差謀利。
民航專家綦琦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航空公司和OTA的合作走到了一個死胡同,這是一個多方共輸的局面。
“假機票”怎么來的?
2016年1月10日-12日,自媒體人李淼連續在微信公眾號發文,以自己代朋友W在攜程訂票、遭遇無法登機“假機票”的經歷,質疑攜程,獲得不少人響應,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轉發,吐槽,揶揄,“貴就算了,還要小心能不能登機”。
1月11日中午,攜程回應稱,這幾次事件主要是由于供應商違規操作或供應商員工操作失誤造成,已經解除了與該代理商的合作,并對代理商做出處罰。
在航空公司有著11年機票銷售經歷的姜鵬,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消費者在網上下單付款之后,按理說應該立即出票,但有些機票代理還在等,等到航空公司在飛機正式起飛之前放出超低票價。他們不給消費者提供電子票號或者給的是假票號,一是先穩住消費者的訂單,二是不想讓消費者知道他們賺取的票面差價。當然,票號并不影響消費者拿著身份證件登機,如果不是旅客需要報銷憑證,很多時候這類差價都不被察覺。極端情況下,可能員工工作失誤,忘記出票,最后消費者拿著身份證件也不能登機,便有了“假機票”。
這在票務代理行業絕不是孤例。2015年7月,《重慶晚報》報道了一名消費者在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