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芭《天鵝湖》在荷蘭“班門弄斧”
“你們喜歡這演出嗎?”老約翰扶起手杖,緩緩站起,問坐在前排的中國記者。
責任編輯:李曉婷 袁蕾 實習生 張冉婷 李昊澤
“你們喜歡這演出嗎?”老約翰扶起手杖,緩緩站起,問坐在前排的中國記者。
這是上海芭蕾舞團(以下簡稱“上芭”)豪華版《天鵝湖》在荷蘭巡演的第13場。在荷蘭東北小城格羅寧根,馬蒂尼劇院以當地最古老的教堂尖塔命名。
中場休息,觀眾們走向大廳,享用點心和酒水,彼此交談。因為腿腳不便,前來看演出的老約翰沒有離座,演出廳里只剩下他和兩個中國記者。
中國觀眾把問題拋回給他。老約翰摩挲著手杖,用沙啞的聲音答道:“我看過俄羅斯人、法國人、英國人演出《天鵝湖》,但中國人的演出不一樣,它如此壯觀,如此漂亮,我無法形容。兩歲那年,我從印尼到了這里。去年,我在這里看了印尼的現代舞,我很驕傲。但中國人不一樣,他們敢跳歐洲人的古典芭蕾。”
荷蘭人的確沒見過這樣的《天鵝湖》:鵝群雖以傳統的S形陣列出場,數量卻大出許多。48只天鵝足尖輕點,近百條光潔的長腿微微顫動,裙擺隨之浮動如萍,舞臺,真成了一池波光淼淼的湖。
荷蘭人熟悉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的“萬人表演”,卻未曾現場見過這樣的“壯觀與美”。他們真誠地喜歡“中國芭蕾”:即便賣著最高票價,平均每場演出上座率也在九成以上;在阿姆斯特丹,有觀眾特意等在上芭的大巴車前,與演員揮手告別;荷蘭的劇評人保持著職業性的挑剔,卻也建議觀眾們一看:“來自上海的芭蕾舞者有著精湛的舞技,雖然他們對情感的表達還有些平淡。”
“必須承認,我們和西方頂級芭蕾舞團還有很大差距。”辛麗麗用“班門弄斧”形容這次巡演。“弄斧”并不是她的目的,巡演邀請了三組國外頂級芭蕾舞團的首席演員加盟,導演是合作多年的前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德里克·迪恩。辛麗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最有價值的,是隊伍得到了鍛煉。”——指的是近一百名參與巡演的年輕演員。
2016年1月18日,這場為期36天、覆蓋8個城市,演出26場的巡演,將于海牙結束。
“中國人搞古典芭蕾舞,是肯定能搞好的。你們有集體精神,能做軍事化訓練。不像我們的演員,都太自由。”前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德里克·迪恩認為。
“中國人搞芭蕾, 肯定能搞好;你們有集體精神”
票賣得不錯,在東部小城恩斯赫特,六公里外的德國人也拖家帶口來看戲。幾張預留的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