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已有“自來水”
人們都相信,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自來水設備學習自西洋,出現于晚清。但許多人恐怕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經在嘗試建設“自來水”網絡了。宋朝,那確實是一個令我們驚嘆的時代。
宋代廣州自來水裝置模型。
人們都相信,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自來水設備學習自西洋,出現于晚清。但許多人恐怕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經在嘗試建設“自來水”網絡了。宋朝,那確實是一個令我們驚嘆的時代。
“知道”(nz_zhidao)帶你去看,宋代的城市供水工程。
“竹龍驅水”
陸游有一首小詩寫道:“地爐枯葉夜煨芋,竹筧寒泉晨灌蔬。”這里詩人提到了宋朝社會常見的兩種生活設施:
一是“地爐”,即供暖設備,詩人還用地爐的余燼煨熟芋頭,在深夜飽餐一頓。那宋朝人的地爐是什么樣子的呢?歐陽修寫過一首《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其中幾句說:“墐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規模不盈丈,廣狹足容膝。”看起來有點接近“地暖”。
一是“竹筧”,是供水設施,用竹筒連接起來的輸水管道,可將戶外的泉水引入宅內,用于澆灌、洗漱與飲用,有點像后世的“自來水”。
這種用于引水的竹筧曾被不少宋朝詩人寫入詩歌中,如陸游的另一首詩說:“竹筧分泉自遍村。”周燾的《游天竺觀激水》云:“竹龍驅水轉山鳴。”朱翌有詩曰:“竹龍銜尾轉山房,飲足寒清滴夜長。”舒亶也有詩曰:“竹龍行雨出千山。”黃庭堅亦有一首詩,題目就叫做“從陳季張求竹竿引水入廚”??梢娝未鷷r,諸多山寺、民居、官舍都使用了竹筧的引水設施。
元代王楨的《農書》介紹了竹筧引水的裝置:“連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內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擱之平地,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庖湢,即廚房與浴室)。如藥畦蔬圃,亦可供用。”
《農書》所說的“連筒”,便是竹筧。這一技術當然不是元代才產生的,早在宋代時,人們已經廣泛運用竹筧建造引水工程了。如明州慈溪縣的慶安寺,“寺后有泉出于深谷,僧以巨竹連筒引行數里,支分于松下石池,溢入于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