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巡視】 師生“從游”, 只在課堂里?
大學師生如果能共同研究, 也就成了“共學之友”。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朱德春
大學師生如果能共同研究, 也就成了“共學之友”。
最近,上海市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了三項制度安排,其中第三項“想方設法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顯得相當不夠“制度”,這或許正說明當下人們所面臨的困局:雖已普遍感到高校師生交流過少的問題,但卻并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其實,這并非近期的新問題,可說是隨西方教育制度的引進而來。當年張君勱便看到,歐美多數大學教育,“學生勒名學籍,自擇科目,按時登堂,為師者獨立演臺,口授所學,鐘鳴課罷,師生如路人,鮮有相識者”。自清末興學堂之后,這一問題也成為中國教育的痼疾。梁啟超認為在新式學堂中的一大缺點正是“教者與學者關系之淺薄”。在新式學校中,教學關系成了買賣,“學業之相授受,若以市道交”,師生“交易而退,不復相聞問”,教師視學校如亭舍,師生之間若陌路。這也是民國學生的切身感受,王鼎鈞曾回憶自己中學時,“師生幾乎只剩下課堂里五十分鐘的緣分,此外可說是陌路”。若此,則學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