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了華西就是華西人”到“華西是社會的” 華西的變與不變
華西村集體主義文化數十年不變,但經濟分配方式和管理模式正經受著時代的沖刷,許多傳統也在悄然松動。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朱麗惠 郭悅
華西村“金塔”旁邊的偉人塑像。
“華西會做一些改變,包括內部管理、分配機制上會有所改變,畢竟要和市場接軌,但不變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
華西村集體主義文化數十年不變,但經濟分配方式和管理模式正經受著時代的沖刷,許多傳統也在悄然松動。
不變的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的道路是不會變的,村民享受著集體的福利,不能既搞公又搞私。”
在華西村,共47項條款、5330個字的村規民約,對村民的道德和行為,做出約束性規范。而10個大組共110個“黨員聯戶小組”,層層將華西2103個村民聯結成為一個集體。
在很多華西村民眼里,華西村的集體主義氛圍從未改變過。
在華西集團辦公室上班的朱民新,1986年出生,是“根正苗紅”的華西人。她告訴南方周末,很小的時候還聽不懂一些政治詞匯,就頻繁跟隨父母參加各種會議,開會、學習已經成為華西的習慣。
2003年,吳協恩接任華西村黨委書記后,創立了“黨員聯戶制度”,以5到10戶家庭為一個單位,推舉黨員作為組長,就近結合為一個黨員聯戶小組,每月不定期舉行討論學習小組會議。每月5日的“經濟分析會”,以及6日的“村民大會”,也都雷打不動固定召開。
“每次(村民大會)人都來很齊,提前5分鐘就到了。”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孫海燕介紹,村民之所以對集體會議十分熱衷,是因為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夠得到充分尊重。比如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了在熱電廠舊址修建文體活動中心的決議之后,涉及諸如購置哪些設施、裝修設計、管理章程等等細節,又通過“黨員聯戶小組”會議討論了整整一年。
而當年,“老書記”吳仁寶曾提出過在村內修建高架橋的設想,但是由于造價昂貴且并不實用,這一提案在村民大會上被表決否定。
村規民約的每一次修訂,也要在村民大會上討論通過方可生效。在華西村,尊老愛幼、贍養父母、不準賭博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