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走進互聯網金融騙局 送你一瓶油,還你一個坑

送油送鍋、免費旅游、親戚推薦、高利率、媒體廣告轟炸,對于中老年投資人來說,這都是讓他們陷入互聯網金融騙局的有效手段。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郭悅 朱麗惠

2016年1月19日,中國廣州,正午時分,在淘金社區某茶樓用餐、閱讀財經報紙的退休市民。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送油送鍋、免費旅游、親戚推薦、高利率、媒體廣告轟炸,對于中老年投資人來說,這都是讓他們陷入互聯網金融騙局的有效手段。

這些中老年投資者不懂互聯網,也無處獲得基本的投資者教育。面對高利率的誘惑,他們更愿意相信電視廣告、親戚朋友,而不是將投資決策建基于常識。

投十個,爆一個

即使大半輩子在投資領域戰功卓著,王玲仍是踩中了互聯網金融的一顆“雷”。

2015年12月,一家P2P公司涉案被查,她因此損失了近兩萬元,在QQ群痛訴的人當中,她只算是擦破了一點皮,但打破了她以往的“不敗”戰績。

從2013年開始,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得如火如荼,也亂象頻生。它把民間金融的脆弱以互聯網為媒介攤在了臺面上。

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2015年12月,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達到3858家,其中問題平臺總量1263家。也就是說,遍及全國的網貸公司,每三家中就有一家出了問題。

以此為參照,浸潤該行業兩年的王玲投資了十五家平臺,倒掉一家,已經算是頭腦靈活、眼光機敏的投資人了。

王玲家住安徽宣城,從保險公司退休后,就開始接觸P2P行業,曾在當地的兩家P2P公司當過業務員。“第一家產品的年化率7.2%,比銀行存款高、比國債高,就夠了,我不是很貪婪。”她說,“后來我發現它里面有資金池,就走了。”

此后,一位被稱作“袁總”的人找她加入另一家P2P公司。此人之前是一家保險公司的副總,王玲認識他很多年,但不熟,“這個人為人不咋地,我不怎么信任他”。

2015年7月,這家P2P公司的宣城分公司成立,袁任一把手,找王玲去做業務員,主要是拉客戶,零底薪。王玲去開過會,后來還是拒絕了。

“我又不太了解他們在做什么,再說就讓我當個業務員或者小官,我才不干呢。如果讓我當大官,也許我就上當了,就要被逮起來了。”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但回來后,她還是下載了這家公司的App,投了不到兩萬塊錢進去。

王玲看到中央電視臺也在播它的廣告,更是放下心來,在銀行工作快四十年的丈夫看了廣告,也覺得能搞。如今出事以后,王玲并不怎么責怪電視臺,“它是不是詐騙,誰又能判斷呢?那么大的企業擺在那兒,誰又能不相信呢?”

因為始終在金融業工作,王玲知道以目前的經濟形勢,難以支撐近15%的年化收益率。她想,給客戶的利息那么高,運營成本又那么高,哪個小微企業能承受那么高的利息?

但質疑歸質疑,她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決策。就像在此輪采訪中,南方周末記者接觸到的投資人幾乎都沒有從基本常識去考慮問題。他們投資互聯網金融,借以判斷的都是與金融本身無關的因素。

讓王玲產生懷疑的,是這個P2P公司的軟件界面。她覺得“憋屈”,驗證碼小到不把臉貼上去、打著特別亮的燈就看不到的地步。因為這點,她沒再敢多投錢。

12月8日,該平臺宣布被調查而停業后,王玲給袁總打過電話,對方還只是說,“沒事兒,就像銀行一樣,銀行不也經常有工作組來查嗎?”

與眾多不熟悉金融和投資的同齡人相比,王玲算是比較專業的投資人了。在她的P2P投資籃中,有15家平臺,都是相關機構評出的全國前百強。余額寶她已經不玩了,利息太低,只零星存點錢在里面轉賬和消費。

2015年上半年,她也玩過股票,下半年就不玩了。她覺得“玩股票對老年人不好”,波動太大,投個幾萬塊錢又沒多大意思。

她準備下一步買黃金,以后交給孫女。除了國債,她的錢沒存過銀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