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都賣盆菜了,過年還有什么新鮮的《舌尖上的新年》的年菜和年味
廣東順德連杜村,每到元宵,會舉辦規模盛大的“生菜會”,兩萬人聚在村里的廣場,擺滿圍桌,一起用餐。2015年元旦,上海外灘發生嚴重踩踏事故,出于安全考慮,那年的“生菜會”取消了。
責任編輯:李曉婷 朱曉佳 實習生 李昊澤 張冉婷 楊澤俊
《舌尖上的新年》走訪了中國35個地方,導演陳磊還想拍攝一些春節才能一見的習俗,最終沒能實現。
廣東順德連杜村,每到元宵,會舉辦規模盛大的“生菜會”,兩萬人聚在村里的廣場,擺滿圍桌,一起用餐。2015年元旦,上海外灘發生嚴重踩踏事故,出于安全考慮,那年的“生菜會”取消了。
最終保留下來的年味有43種。當這些油光發亮、精美繁復或平時罕見的美食被放大許多倍,呈現在大銀幕上時,的確產生了比在電視熒屏上更震撼的感官效果。
2016年1月7日上映的紀錄片電影《舌尖上的新年》,耗時14個月,走訪了中國東南西北35個地方、拍攝60多種年味,工程量相當于一整季的“舌尖2”。
85分鐘的片子里,陳曉卿想呈現的是“觀眾不了解,有陌生感”,以及“從以前流傳下來,有傳承”的美食。
然而票房并不像片中的大部分美食那樣濃墨重彩——這部紀錄片電影的排片率很低,不足1%,上映十天,票房僅為174萬元。
好在投資了1200萬的“新年”,處境并不像“174萬”這個數字昭示的那么慘。上院線之前,出品方便通過與淘寶合作,在淘寶舉行的“阿里年貨節”中,讓淘寶作了相應的年味備貨;又與愛奇藝網站進行視頻合作,獲取網絡視頻點擊分成;并將海外版權賣給央視國際。僅這三項,就使紀錄片收回了三分之二的制作費用。
只是與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整體廣告盈利達到2.5億的成績相比,“新年”的市場表現太不成功了。
喚醒榛子仁讓它活過來
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拍完后,“舌尖”的主創團隊就集體“待業”了——那一年,全國掀起“審計風暴”,央視在風口浪尖上,許多項目因此擱淺,“舌尖3”是其中之一。
除了導演陳曉卿,“舌尖”的主創團隊大多是央視的“雇傭軍”:導演陳磊、鄧潔原屬上海電視臺,李勇則來自重慶電視臺。他們進不了央視編制,也回不了原單位。“舌尖3”擱淺,他們一度只能等待。
“空當期”里,陳曉卿找了一些“有的是錢”的老朋友,張羅起紀錄片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這原本是計劃中“舌尖3”系列產品的一部分,也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個“電影夢”。2014年10月,《舌尖上的新年》開拍,陳磊、鄧潔、李勇擔任聯合導演。
攝制組初剪出來的片長是110多分鐘。按照出品方和發行方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再剪掉30分鐘。“本來院線紀錄片市場就不是很成熟,太長的話,院線會減少排片。”發行方告訴導演組。
剪掉的30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