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家丑在這里都是文物

從貪腐高官到暴恐大案,從古代典籍到現代判決書,中國法院博物館的初衷是“讓中國司法更加貼近群眾、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馮翔

周永康、薄熙來兩案的判決書和手銬、鋼筆、法槌等物。 (南方周末記者 楊雪/圖)

從貪腐高官到暴恐大案,從古代典籍到現代判決書,中國法院博物館的初衷是“讓中國司法更加貼近群眾、走向世界”。

然而,一些與展出內容有直接關系的業內人士仍不滿足。他們認為:展覽不應該只停留在目前的層面。

“被告人周永康,男,1942年12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漢族,大學文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書記……因涉嫌犯受賄罪于2014年12月5日被逮捕,現羈押于公安部秦城監獄。”

“被告人薄熙來,男,1949年7月3日出生于北京市,漢族,研究生文化,原系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因涉嫌犯受賄罪于2012年9月29日被逮捕,現羈押于公安部秦城監獄。”

在北京市東城區正義路4號——中國法院博物館,公眾能親自看到“十八大”以來,中國法院對周永康、薄熙來等二十多位落馬的省部級以上政界高官作出的判決原件乃至一些文物,觀者如堵。

南方周末記者到訪時注意到,在博物館一層電子展示臺的檢索欄里,還停留在“zhouyongkang”這一檢索記錄。

只展出判決書的第一頁

2016年1月6日,中國法院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這里原本是日本正金銀行在東交民巷的舊址,與最高人民法院隔街相望。紅灰相間的外墻,轉角是弧形塔樓,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館儀式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表達了他的期望:讓中國司法更加貼近群眾、走向世界。

與一般博物館不同。走進中國法院博物館一層大廳,首先看到的都是“十八大”以來發生的大要案判決書。“這里不只有過去的司法文化,我們還記錄當代,是動態的博物館。”主要負責布展工作的工作人員易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周永康簽字認罪時使用的鋼筆、薄熙來在法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