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大了】郭鶴年的中國生意選擇題
“92歲的郭鶴年也在考慮出售部分內地及香港的房地產資產”,迅速在內地網媒演化成了驚悚的標題:“中國樓市,又一個首富要逃跑”。繼“李嘉誠風波”后,郭鶴年這位東南亞華裔大亨也迅速被媒體的聚光燈包圍。
責任編輯:顧策
就像成人內衣褲的消費量在美聯儲眼中意味著經濟景氣度,而愛馬仕經典包具年復一年14%的增值率,之于歐洲的投資銀行家們又變成了資產標的價值成長的錨,總有一些事情能讓人先知先覺。
“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要看你看不到的。”貝克街21號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投資者。若想對中國房地產市場乃至整個宏觀經濟趨勢做一個壓力測試,最好的辦法是去看看大陸以外華人富豪的資產配置走向。
《華爾街日報》2015年底的一篇報道中,這樣一句平淡的話——“92歲的郭鶴年也在考慮出售部分內地及香港的房地產資產”,迅速在內地網媒演化成了驚悚的標題:“中國樓市,又一個首富要逃跑”。繼“李嘉誠風波”后,郭鶴年這位東南亞華裔大亨也迅速被媒體的聚光燈包圍。
論及身家,郭鶴年以113億美元位列2015全球富豪榜單110位,雖多年保持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華裔首富寶座,但在整個華人圈卻并不顯眼——只位居第16名。以影響力而言,郭鶴年自然比不得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等一干老兄弟,甚至近日在達沃斯開了場跨界派對而吸足眼球的馬云,以及在電影、體育市場連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