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有一種大國悠閑自得的氣度” 話劇《北京法源寺》如何講戊戌變法
在田沁鑫看來,《北京法源寺》是一出適合古典戲曲“跳入跳出”表現形式的戲。話劇面臨的問題也是如此:直面戊戌,就要直面爭論。
責任編輯:李曉婷
譚嗣同(左,賈一平飾)“太過激動”,辮子掉了。演員在臺上粘辮子喝水,觀眾在下面笑,導演田沁鑫覺得這有點兒中國戲曲里“撿場”的味道。她也確實有意地在《北京法源寺》中運用戲曲元素,比如“一桌二椅”、比如“跳入跳出”式的評論。
譚嗣同“夜訪法華寺”,和袁世凱密會。袁世凱認為譚嗣同手中所持的“衣帶詔”是假,拒不“圍園劫后、殺榮祿、救皇上”,二人越辯越兇,譚嗣同一急之下,跳上桌子——此時,他腦后的辮子松了。
辮子松了不是話劇《北京法源寺》的劇情,只是一個意外。場邊扮演法源寺和尚的演員,急忙走上前來:“譚嗣同太激動了,辮子都給揪掉了,來,粘一粘。”這邊譚嗣同粘著辮子,那邊袁世凱沖著臺口道:“來來來,給我倒杯水。”一杯水咕嘟下肚,辮子還沒粘好,袁世凱又叫了一杯,辮子還是沒粘好。袁世凱叫了第三杯:“譚嗣同,你也喝一杯。”
“這有點兒像戲曲里的撿場,角兒要喝水,角兒要擦臉,撿場先生就端一杯茶、端一毛巾上來。角兒休息好了,轉身上臺唱的就是悲劇,觀眾們全認。”導演田沁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那天遇著這么一個即興,結果觀眾和演員都覺得挺帶勁兒的。”
一場意外讓話劇《北京法源寺》和中國傳統戲曲誤打誤撞上了,也算緣分——除了不必演員唱出來,田沁鑫原本就是把“夜訪法華寺”當成京劇里的“折子戲”來排的:情節關鍵、矛盾激烈,連舞臺布置都套用了傳統戲曲里的“一桌二椅”。
在田沁鑫看來,《北京法源寺》是一出適合古典戲曲“跳入跳出”表現形式的戲。李敖原著小說幾乎沒什么故事,全是長篇大論的對話。話劇面臨的問題也是如此:直面戊戌,就要直面爭論。直面爭論,最“中國”的處理方式,就是有人在一邊發表評論。
話劇《北京法源寺》里,1921年的方丈和1898年的譚嗣同,在法源寺里隔空對話,小和尚異稟穿梭于朝堂上、市井中,穿梭于慈禧、光緒、康有為、譚嗣同之間,偶爾向他們發問,大部分時候帶著疑惑、不解、迷茫和激動,注視著這些大人物和他們所處的復雜歷史。
舞臺上擺著兩排椅子,僧人們在此習課,新舊勢力在此辯論,知識分子在此發言。寺廟、朝堂、民間,由此跨過時空,討論變法,討論改革。
中國人能瞬間集中、瞬間松弛
南方周末:小和尚異稟在這戲里有什么用意?他有點像創作者本人,不斷向歷史發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