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孤獨】不是“單身狗”,而是“一個人” 中國超級都市里的獨居青年

在社會流動性增強的大背景下,中國人一直以來所依賴的“關系”斷了,“孤獨”變成了一種集體性的社會心理。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隨著“一個人生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商機隨之抵達。 (梁淑怡/圖)

超過5800萬人在中國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獨居青年潮已經成為中國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

在社會流動性增強的大背景下,中國人一直以來所依賴的“關系”斷了,“孤獨”變成了一種集體性的社會心理。

凌晨2點,看著滿屋一片狼藉,陸瑋終于忍不住哭了。

這是25歲的她來到上海的第五年,也是一個人居住的第五年。就像日本插畫家高木直子《一個人住的第五年》里一樣,自2013年和異地戀的男朋友分手后,陸瑋已經習慣了生活的圈子里除了同事就只剩自己——

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跑步,一個人出門旅行,一個人生病痊愈,一個人下廚做飯一個人吃……

一個月前,為了換一個住處,陸瑋又獨自和房東、中介、裝修隊、搬家工打起了交道。那天回居所前,她剛與試圖臨時加價的搬家工人大吵一架。她想找人撐腰,結果附近男同事“正好去了女朋友那里”。

五年來,陸瑋第一次問自己:“我一個人該怎么辦?”

從整個中國來看,陸瑋顯然不是一個人。來自國家民政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過5800萬人在這個國度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像陸瑋這樣的獨居青年(20-39歲)也已到了從未出現過的規模:2000萬。

更直觀的例子發生在中國的一些超級大都市,比如上海,“每四個家庭就有一個獨居戶”。

“這里像東京、臺北,滿大街便利店、咖啡廳和快餐館,還有滿大街和我一樣一個人生活的年輕人。”在上海獨自居住了2年的“90后”福建女生“魚丸”(網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里,沒有任何人會來干涉我‘單身狗’的孤獨。”

逃離舒適生活圈

幾十張明信片繞著一張世界地圖鋪滿了“魚丸”屋子的墻面,它們來自她獨自旅行的“19個半”國家。

“去美國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和朋友一起,所以只能算半個。”“魚丸”說自己是個“口味奇特”的旅行者——不愛酒店,習慣住青年旅社,也曾當過幾回“沙發客”。她喜歡去博物館、二手集市和藝術街區,盡可能地避開一切游客聚集的“tour-ist attraction”(熱門景點)。

一個人上路往往意味著苦行僧般地旅行。在獨自旅行的路途中,“魚丸&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