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產品”是一種視角 削弱人類對理性與計劃的過度崇拜

《文明是副產品》是鄭也夫教授的一本新著。本文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呈現了作者對本書主題的部分核心思考。對于從“計劃時代”中走過來的中國人來說,應該有著很現實的意義。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廖媛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兒童們隨意的玩耍,可能變成開滿鮮花的道路。人類出于好奇的探索,有時候就像兒童的行為,會產生意料之外的收獲。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編者按:《文明是副產品》是鄭也夫教授的一本新著。本文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呈現了作者對本書主題的部分核心思考。對于從“計劃時代”中走過來的中國人來說,應該有著很現實的意義。

文明的“發生”常常不是計劃的

問:您說“文明是副產品”,那么您怎么看待理性、意識、目的性行為,它們在人類文明的行程中不發生作用嗎?人類文明的積累與它們無關嗎?

答:理性、意識和目的性行為當然有它們偉大的功能,乃至可以說沒有人類身上所獨有的這些素質就沒有文明。我認為,當那些有生命力的全新事物出現后,要靠理性的、目的性行為去加固和完善它們;但是有生命力的全新事物的出現,即文明的“發生”,常常不是目的性行為、不是理性導致的。我說“文明是副產品”是就文明“發生”的意義而言的。古希臘哲人說:我們不能無中生有。沒有偶然的、外來的啟發,我們很難有全新的想法和目標。如本書所說,沒有樹皮布,怎么可能有尋求造紙術這一目標呢?不借力,我們能成就小事,成就不了頂級的大事。在借力的過程中,我們成就了此前做不到的事情,并有了完善這一手段的意識和目標。

很多新事物是雜交的產物。單靠甲或乙產生不了丙,任憑甲和乙有怎樣的理性、意識、目的,而甲與乙的雜交產生了丙??照f這些道理其實容易。

本書的旨趣在于,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具體而微地講述:那些作為文明里程碑的發現和發明,都是副產品。本書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我以為這些微觀上的思考是有趣味的,富于挑戰的,可以誘發思考和爭論的。我說過有兩種思想家,一種長于宏觀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