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5年書單·虛構類(上)
2016年1月21日的南方周末發表了《2015年度好書:虛構類》,除了挑選的五本之外,作家和評論家還評點了其他作品,經編輯后,供讀者參考。
責任編輯:朱又可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為但漢松、顧文豪、陳希我、廖偉棠、陸梅、秦嶺、蔣藍、趙瑜。
2016年1月21日的南方周末發表了《2015年度好書:虛構類》,除了挑選的五本之外,作家和評論家還評點了其他作品,經編輯后,供讀者參考。
作為編輯,在讀了一些作品后,對周大新的《曲終人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4月)較為有印象,這是一個新聞報道加人物口述的“材料”羅列,貌似粗糙實別致的結構(除了主人公死了不會說話外),輕松易讀,其實它是復雜的、晦澀的、有迷霧和幽遠虛空韻致的物事。一位中原省份的想有所作為的省長之死的多面故事,一個猛一看似乎是正面甚至“正能量”的人物畫像,細思又不然。這位精于人生設計的政治人物,每次在愛情與仕途抉擇面前,最終總是選擇后者,切割舊緣。雖然不是一個道德意義上的無瑕好人,卻是一個在官位上想做事且做好事的官。利用同鄉關系保住官位,在位子上又不想尸位素餐,茍利國家,卻不能生死以之,將登太行雪滿山。他死了,這是一個難以蓋棺論定的“新人”,一個或然的分子組合的人形存在。 ——編者
《斯通納》[美]約翰·威廉斯,楊向榮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這是一個關于不曾留下任何光彩履跡的普通大學教授的故事。在學術上,他不曾名揚四海;在愛情里,他的婚姻壓抑無趣,中年時的一段婚外戀也草草收場;在工作上,他則是辦公室政治的犧牲品。主人公斯通納就像是一塊不起眼的小石頭,乏善可陳,了無可觀。約翰·威廉斯真實地書寫出日常生活的基本面相——失敗與空虛永遠是生活的核心內容——更促迫我們思考石頭自己的價值在哪里。也就是說,即便不能成為補天的奇石,也有可能盡己之力,聽從自己的內心,成為一塊抵御世俗,不為所動的頑石。 (顧文豪,復旦大學博士)
被伊恩·麥克尤恩譽為“最美的文學發現”的《斯通納》,其實是一次對文學遺珠的“再發現”。而約翰·威廉斯之所以也會從西方文學史上“失蹤”,卻不是因為他被母語世界的當權者摒棄和流放,而是因為這個從得克薩斯農村走出來的文學教授實在與那個喧囂紛亂的1960年代格格不入。初版于1965年的這本《斯通納》是典型的學院小說,也帶有作者本人強烈的精神自傳烙印。主人公威廉·斯通納之所以選擇棄農從文,是受到一位英文系恩師的影響,讓他在莎士比亞的詩篇中感覺到了英語文學之美的巨大磁力。
毅然投身“象牙塔”的斯通納卻依然帶著農民的秉性——他始終相信學者在文字田園的耕種、勞作,相信樸素的汗水和勤勉。然而,這樣的泥土性格卻與二戰爆發之后動蕩的大學校園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斯通納對文學的古舊激情似乎成了食古不化的遺族做派,戰后美國大學文科院系的后現代主義轉向更令他尷尬。他和系里同僚之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