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院】故宮24小時
故宮博物院所有人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夠這一天要喝的開水。故宮內的古建筑里禁止使用大功率電器,比如電熱水壺。院內設有三處開水房,有的辦公室要騎車一里路才能打上開水。
責任編輯:袁蕾 李曉婷
耿寶昌今年94歲,是故宮博物院內定的四大“永不退休”專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單士元、徐邦達、馮先銘,都已作古。
故宮博物院安保部門是最早就位的,過了七點,博物院館員陸續進宮上班。所有人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夠這一天要喝的開水。在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防火是第一要務,故宮內的古建筑里禁止使用大功率電器,比如電熱水壺。院內設有三處開水房,有的辦公室要騎車一里路才能打上開水。飲水機使用加熱功能時,功率也不小,因此也在禁用電器之列。
故宮展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黑乎乎的,就是因為不敢使用照明——擔心著火,直到有了冷光源技術,黑暗的展廳這才得以在光亮中示人。
都說自己在“冷宮”
故宮西北角樓下邊,過去是紫禁城中的城隍廟。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王素在院里的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古文獻研究所研究的,可能是最冷門的故宮館藏。比如甲骨,故宮收藏甲骨22463片,數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后,排世界第三。館藏青銅器銘文、石刻碑帖、明清尺牘、古籍圖書和敦煌吐魯番文獻等等,也在古文獻所研究的范圍內。
“甲骨學現在處于比較衰落的地位。”王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甲骨學近年研究熱度下降,因為缺乏新材料——全世界的甲骨據統計是15萬片。但這15萬片甲骨并沒有全部公布,沒有公布的大頭就在故宮,“我們的工作就是把它整理公布,給學術界用”。
22463片,這個數字來自已故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為編《甲骨文合集》,胡厚宣在1965年到1974年兩次到故宮拓印甲骨,1974年那次,他在故宮庫房清點出這個數字,1984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公布。“當時甲骨學界非常振奮,都想來看,一到故宮來,故宮說我們這個賬上只有4740片。”王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故宮藏甲骨是1949年以后國家文物局撥交的。主要是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的收藏近兩萬片,以及故宮博物院第二任院長馬衡的捐贈。于是業內一時風傳,這批甲骨讓故宮弄丟了。“其實是絕大部分沒有編目,查的時候甲骨都在。但你得把它整理出來,大家才能相信它在。”王素說。
所有故宮藏甲骨的編目、攝影、拓片、模文,全在一間文物庫房里完成。資訊信息部的攝影師每天下庫半天,拍攝40片甲骨,“一張片子可能就是80兆。”王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甲骨易碎,這個工作很有難度,做拓片請的都是國內的頂尖高手。
故宮研究院成立了兩年,是構建“學術故宮體系”的起步,目前下設一個故宮博物院研究室、14個研究所、一個30人的博士工作站。研究院院長是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
圖書館的人在壽安宮辦公。朱賽虹1977年進故宮,從善本修復、書版和善本除塵清點、整理編目等,到后來的數字化、特藏文獻開發、舉辦展覽等,做過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她半開玩笑地說,“故宮人都知道西部宮殿包括壽安宮是冷宮,圖書館工作也是坐冷板凳的工作。我是隨侍在古籍身邊,古籍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紫禁城內廷西側的壽安宮,是皇太后的寢宮之一,明朝時候住過任圣皇太后、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清朝乾隆皇帝的母親也曾在此居住。“所以這個地方是金磚地面。”故宮圖書館副館長向斯坐在辦公桌前,指著腳下烏亮的磚面。自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這里就被辟為圖書館,直到今天。
圖書館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古籍善本和編目,做成書目索引,為故宮內外的研究者服務。前任館長朱賽虹介紹:“基礎編目包括著錄古籍書名、卷數、責任者、版本,詳細編目則有幾十項甚至上百項描述,像有沒有題跋、行款如何、鈐了什么印章等等。故宮圖書館藏有古籍35萬余冊,其中屬于善本特藏的近20萬冊;另有武英殿修書處等處的雕版24萬余塊。對這60萬件文物進行除塵、整理、登記、著錄、鑒定,再按文物等級定級等等,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