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學術考核應使人“從其大體”
真正的學者都明白,斤斤計較的人絕難做出原創性成就,因他不愿把精力投放在那些看似與利益無關的問題上,而帶來人類知識突破的往往正是此類問題。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朱德春
世上有大人,有小人。孟子云:“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小體,比如耳目之官,因為無思無識,動輒為外物牽引而去;“大體”指人所獨具之心,“心之官則思”,有思斯有得,有得斯有立,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而先立其大也不只是立志,立志不難,難的是堅守。孟子又有牛山之喻:牛山之木雖美,而經刀鋸斧伐,牛羊食啃,也只能剩下童山濯濯。若據此以為此山未嘗有豐林美木,這又豈真是牛山本貌?草木如此,人性亦然,雖有仁義根苗,不知將息養護,反而戕賊不已,而又欲其成高才大圣,豈非南轅北轍,去而日遠?
因此,比立志更重要的是養志。養志又有兩種,一是自身的修為,“操之則存,舍之則亡”;一是外界的誘導:有師友挾持、社會激勵,可使頑者廉而懦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