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如何傳播“供給側”

里根在演講中很少提“供給側”。有效的政治傳播主要借助情感,而不是觀點。。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廖媛

“供給側”在不久之前還是一個生僻的詞匯,但自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后,迅速成為官員、學者和媒體爭相強調和論述的一個熱詞。中國日報等外宣媒體對“供給側改革”的英文翻譯(Supply-side reforms)與里根“供給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詞出同門。由此,一個既重要又有趣的話題是,里根當年如何宣傳他的“供給經濟學”?

演講中很少提“供給側”

“供給經濟學”一詞是由曾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赫伯特·斯坦于1976年4月在一篇文章中創造,它強調的是“供給”與“需求”關系中的“供給”一方。包括赫伯特·斯坦在內的許多人認為,里根最初采納“供給經濟學”的主張是因為其核心觀點——“減稅”可以吸引更多的選民,而里根也的確因此在選舉中受益。盡管作為候選人,尤其是作為總統的里根被外界貼上“供給經濟學”推行者和受益者的標簽,但里根在宣傳其政策主張方面卻另有喜好。我們也許可以從他就任總統后的一系列演講窺其端倪。

1980年,里根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但他在次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