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供給側”的創新天地
“供給側”目前成為中國經濟改革中的熱詞,供給側改革要實現的目標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廖媛
政府對資源配置的決策,有時是理性的,有時是非理性的。
這種理性程度的差異,往往源于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決策官員的素質,二是官員能夠掌握的數據信息。
什么是“供給側”的“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目前成為中國經濟改革中的熱詞,供給側改革要實現的目標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什么是“全要素生產率”呢?什么是“全要素”呢?有人可能會以為“全要素”強調的是所有的要素,但“全要素”真正強調的是經典要素之外的要素。經典要素是指勞動、資本、土地這三大基本生產要素,長期以來這三大基本要素對產出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尤其在農耕時代,因此成為了人們考慮生產產出時的基本要素,甚至是“唯三”要素。
“全要素”概念之所以會被提出,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學家索洛(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等人觀察到,影響生產產出的并不僅是這三大基本要素,當投入同樣數量的勞動、資本、土地來進行生產的時候,產出結果可能會很不相同,因此需要探討基本要素之外的其它要素,不應該只考慮基本要素,而應該考慮“全要素”。
索洛非常重視“技術進步”這個要素,當使用同樣數量的資本和勞力進行某種生產的時候,如果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高,就可以得到更多產出。這個邏輯明白易懂,也有實證數據的支持,因此索洛的研究在1960年代對美國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政府把大量資金投入了科技研發。
當然,影響生產產出的并非“技術水平”這一個要素,其它要素也會有不小的影響力,譬如生產者的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積極性等。積極性和稅收制度有一定關系,如果稅率太高,生產者會覺得多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大量繳稅,自己得不到什么,因而喪失積極性。因此后來就有一些學者強調“減稅”的重要性,認為減稅可以刺激生產者的積極性,還可以使生產者有更多的錢來做研發,最終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用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