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葡萄園土地流轉記
二十多畝地的規模流轉起來尚且跌宕起伏,全村九千余畝地的流轉,各方利益糾葛更是千頭萬緒,盤根錯節。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朱麗惠 劉曉杰 謝菲
葡萄園的收成與價格一直都很穩定,長明爺爺過了一個好年。
二十多畝地的規模流轉起來尚且跌宕起伏,全村九千余畝地的流轉,各方利益糾葛更是千頭萬緒,盤根錯節。
李長明比我父親小4歲,但是輩分高,家族譜系不算遠,過年回去見到他得恭恭敬敬叫一聲爺爺。因為嘗試在村頭的莊稼地里經營葡萄園農莊,長明爺爺成為村子里的名人。
我們的家鄉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轄下的農村地區,劉震云的小說《溫故1942》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豫北平原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作為一個典型中原小村莊,村民們的命運曾經一直與腳下土地捆綁在一起,直到打工潮興起。隨著土地流轉政策障礙的消除,長明爺爺的大葡萄園計劃也應運而生。
種葡萄比打工強
套用當下的時髦說法,長明爺爺種植葡萄屬于“二次創業”。很早之前,他在村子中間的大馬路邊開了一個小賣鋪,小到油鹽醬醋,大到農藥化肥,經營得紅紅火火。后來,因為又有人在更好的位置開了兩家商店,競爭開始變得激烈,生意也就逐漸敗落下來。
除了開店之外,李長明家還種著十余畝“薄田”,每年收獲小麥與玉米兩季糧食,刨除化肥、農藥、種子的支出后,大約能落下一季收成作為純利潤。直到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