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移民
首鋼搬遷已逾十年,幾千名來自北京的工業移民落腳在河北唐山,在異地奔波和鋼鐵行業衰退的形勢下追尋夢想。有不適,有彷徨,也有堅持。
責任編輯:馮翔
唐山曹妃甸,北京的工人們下班回到“渤海家園”。
首鋼搬遷已逾十年,幾千名來自北京的工業移民落腳在河北唐山,在異地奔波和鋼鐵行業衰退的形勢下追尋夢想。有不適,有彷徨,也有堅持。
晚六點,班車停在唐海老縣城“渤海家園”小區。“超哥”楊超拎包而下。他乘坐的這趟班車,3個多小時前始發于北京。兩地距離近300公里。
隨后,楊超來到老縣城東邊一處農貿市場,為18塊錢一公斤的豬肉和小販掰扯;當天晚上他準備請兩個工友吃飯。他們辛勤工作生產的普通熱軋鋼帶,彼時折合到每公斤約為1.8元,是前者的1/10。
晚七點,馮冰被超哥的電話從酣睡中叫醒,當天他在工友婚禮上喝得大醉。工人圈里逢遇喜事兒,關系好的隨禮500元,馮冰這回只出了200元,這已是他目前月獎金的1/10——2015年下半年開始,他的總收入少了近2000元。
晚八點,路杰下班,站在廠門口,等班車接他到40公里外的“渤海家園”去赴與超哥、馮冰的聚會。去年為壓縮成本,公司搞了班車改革,共減少了24趟班車。
……
這里是唐山曹妃甸,從2004年起吹沙造田建起的一片新的工業區;工業區里最大的工廠,是從前的首鋼,改頭換面后的“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
1月17日周日晚,農歷臘八。三個來自北京的首鋼工人圍坐桌旁,在這個渤海畔的新家園里喝起酒來。杯子碰在一起,眼下聊著年關,回憶中滿是京韻。
酒話里摻著幾句唐山話。
搬遷
耗資677億元的突圍
首鋼人有著一套獨立的話語體系。
這家老牌國企別名“十里鋼城”,前身是北洋政府在1919年建的石景山煉鐵廠。1950年代初,梁啟超之子、時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梁思成曾聯合其他專家提出過另建新區、保護老城區的城建方案,并預言,未來北京將出現環境、交通、人口等“城市病”。
最終,中央采納了蘇聯專家的意見:將北京改造成為莫斯科式的大工業城市。1958年,首鋼全面擴建。朱德、劉少奇先后親臨擴建施工現場。1994年,首鋼的鋼產量達到824萬噸,登上國內行業的巔峰。
“超哥”和“路班長”路杰都成長在這個階段。
超哥今年40歲,北京海淀人,1995年進入首鋼;路杰36歲,北京昌平人,1999年從首鋼工學院進入首鋼,現為某基層工作班班長。“當初我們村兒有幾個人到首鋼,收入還可以,穩定。我也不想往外瞎闖去。”路杰對南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