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硅已經來了,只剩下谷了” 深圳“深谷”是怎樣煉成的?
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到國際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深圳的產業經濟憑借著草根精神,完成了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的精彩一躍。而今天的深圳正在展開從“產業創新”向“社會創新”的新一輪轉型。
責任編輯:顧策
2015年10月10日,廣東深圳,位于華僑城的柴火創客空間內,創客教父MitchAltman分享創客經驗并教大家焊接技術。
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到國際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深圳的產業經濟憑借著草根精神,完成了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的精彩一躍。而今天的深圳正在展開從“產業創新”向“社會創新”的新一輪轉型。
“山寨”與“創客”
在2016年初全球金融動蕩的寒風中,以“創客天堂”形象而令世界矚目的華強北電子一條街,正在經歷著一場蛻變:因地鐵建設而封閉的街道入口,昔日人頭涌動的街道冷清了許多,而在消費升級和成本壓力下陸續退出的傳統商戶,也令商場內多了些商鋪招租的招貼。
54歲的深圳市電子商會執行會長程一木似乎并不為當下的“蕭條”而憂慮。自1991年來深至今,程一木見證了華強北從個人電腦到智能手機時代的數次興衰與轉型,深悉這條街道的生機與動力所在。
在程一木看來,過去十余年中在華強北流行過的種種“時尚”電子產品,只是這個市場的表象,真正支撐市場不斷發展轉型的動力,其實來自遠在大眾與媒體視野之外的專業市場:支撐著華強北一半以上交易量的是集成電路和與之相關的28個專業電子元器件市場。
“華強北表面上是市場,實質上是幾萬家電子元器件廠商所構成的超級‘電子資源要素調配平臺’。”“程一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才是華強北不同于全國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個電子市場的獨特“產業資源”。
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產業資源”,令全球知名創客機構HAX在五年前便悄然入駐華強北,混跡于當時仍以“山寨大本營”而著稱的華強北電子廠商群落之中。
當媒體和產業界還在以譏諷的口吻談論著Made in SZ(山寨與深圳的首字母)時,這家以硬件創新著稱的創客機構已經意識到歐美科技企業正在失去其曾經擅長的生產制造能力,而聚集著數萬元器件廠商的華強北則成為了這一“制造力”的傳承者。
“我經常開玩笑說,硅谷的硅已經來了深圳,只剩下谷了。”HAX合伙人Benjamin Joffe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當他們在美國需要花三個月才能找齊的電子元件在華強北一天內就找到的時候,他已確信華強北就是“智能硬件的硅谷”了。
在程一木看來,硬件創新的本質是在不斷發展的技術體系下,通過新的市場需求發現與技術拼接而形成的“二次創新”或“微創新”,“從這個意義而言山寨也是微創新,只是它所針對的市場需求層面不同而已。”
對于曾經在華強北興旺一時的“山寨現象”,在華強北市場內被尊稱為“九爺”的華強電子產業研究所研究總監潘九堂認為,隨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消費力迅速提高,中國的電子產品消費模式在短短十余年內經歷了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草根文化”再到中產階級消費文化的數次轉型,而山寨產品正是消費者從簡單追求性價比和差異化的“草根消費”向追求品質和品牌的“中產式消費”之間的一個階段性需求。
隨著市場需求和消費文化的升級,曾經流行于華強北的“山寨文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