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都是政府下任務,而這次是市場調節”河北鋼鐵業:不一樣的“去產能”
與以往的行政手段不同,本輪河北鋼鐵業去產能方式,主要是市場淘汰。徘徊在生死邊緣的鋼企,或者通過降低成本自救,或者搬來國企救兵“托盤”。
責任編輯:馮禹丁
“去產能”的背景下,河北的鋼鐵企業正面臨“生死考驗”的關鍵節點。
與以往的行政手段不同,本輪河北鋼鐵業去產能方式,主要是市場淘汰。徘徊在生死邊緣的鋼企,或者通過降低成本自救,或者搬來國企救兵“托盤”。
北京以東200公里的河北省遷安市西部經濟開發區,分布著大大小小近十家鋼鐵廠。驅車從南面駛進遷安,遠遠便可望見一座座高爐冒著白色的煙霧,其中一些已經熄火。
遷安位于燕山南麓,灤河岸邊,西邊山體鐵礦資源豐富,因此遷安的鋼鐵廠基本分布在這里。改革開放后,遷安依靠鐵礦迅速發展,成為“鋼城”。
但如今,這里鋼鐵廠的日子并不好過。2015年,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面達50.5%。河北首當其沖——世界上每生產9噸鋼,就有1噸是河北生產的。
“鋼企日子好的時候,生產一噸鋼的利潤能買一個手機,但現在都買不了一瓶礦泉水。”唐山市鋼鐵工業協會信息部部長劉凱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政府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便是解決眼下困局的方案。“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在供給側打響改革攻堅戰,“去產能”則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6年五大任務之首。
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計劃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在“去產能”的背景下,河北的鋼鐵企業在經歷多年“溫水煮青蛙”后,正面臨“生死考驗”的關鍵節點。
資金鏈考驗
關停的企業并不是因為虧損而停產,而是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停產。對于小企業來說,資金鏈的脆弱注定其熬不過這個冬天。
據中鋼協數據,2015年中國鋼鐵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共虧損645億元,同比減少871.23億元。在虧損榜單上,老牌國企酒鋼、包鋼、本鋼、鞍鋼、武鋼占據了前五席,虧損額均在70億元以上。而在前二十大虧損企業中,2015年由盈轉虧的,竟多達15家。
鋼鐵全行業虧損的背景,是產能過剩和價格下滑。據中鋼協數據,2015年全國粗鋼產量8.04億噸,當年即過剩1億噸。近三年來,鋼鐵價格下降了50%以上,直至今年才又反彈了不到5%。
長期跟蹤鋼鐵行業的報春鋼鐵網分析師李琴介紹,2015年唐山有的企業煉一噸鋼要賠200-300元。
“現在河北省被淘汰的產能,多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