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器官新突破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可以打印大尺寸“活”組織的3D打印機,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后能夠長時間地存活,并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里。
責任編輯:朱力遠
集成型組織-器官打印機內的噴口。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可以打印大尺寸“活”組織的3D打印機,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后能夠長時間地存活,并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里。這項新的突破使科學家距離3D打印出真正的組織乃至器官,并將其用于臨床治療又近了一步。
1986年,美國人查爾斯·赫爾(Charles Hull)發明了3D打印技術。在隨后的30年間,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材料科學、計算機技術等諸多領域的進展,3D打印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今,你能在網上下載到各式各樣的3D模型文件,用3D打印機為自己打印一個小擺件。但3D打印技術的應用遠遠不止局限在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上:設計師可以用3D打印機把自己設計的作品的模型打印出來,讓客戶有更加直觀的體驗;在工業生產上,有越來越多的零部件的生產正在使用著3D打印技術,比如,空中客車公司就宣稱其生產的A350 XWB機型的飛機有超過1000種零部件是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科學家和醫生能夠用3D打印機根據病人的體貌特征,“定制級”地打印出各類植入物,為病人做移植手術。
在3D打印技術方面,美國科學家最近在生物醫學領域又有了新的突破。在2月15日提前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再生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研發出的一款3D生物打印機。使用這種“集成型組織-器官打印機”(Integrated Tissue-Organ Printer),研究人員成功地打印出了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后,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并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里。這項新的突破使科學家距離3D打印出組織甚至器官,并將其用于臨床治療又近了一步。
生物打印的困境
3D生物打印機和常規的3D打印機的原理完全一樣,也是根據預先設計好的打印程序把“墨水”逐層打印出來,最終得到需要打印的物體。與常規的3D打印機之間的區別在“墨水”上:3D生物打印機的“墨水”通常都是各類生物材料或者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人工合成材料。根據不同的打印目的,在打印時這些材料中有時還會包含有活的細胞。這些生物或者人工合成材料的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