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戲眼】在國外做評委
不論是規模巨大的A級,還是小巧的、無級別的獨立、學生電影節,評委的工作與職責都是一樣的,看片和評片。
責任編輯:朱又可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出國做過許多次國際電影節的評委,大大小小,多種多樣,其中規格最高的是2001年的柏林電影節。那是我第一次坐完全可以平躺下來睡覺的英國航空公司的頭等艙;住Balinala電影宮邊的五星旅館豪華套間;著名的意大利人像攝影師給每個評委拍照,懸掛在比賽大廳正前方,接待高檔、隆重。不過不論是規模巨大的A級,還是小巧的、無級別的獨立、學生電影節,評委的工作與職責都是一樣的,看片和評片。
會外語,可能是去國外做評委的一個重要條件。當然一些明星或大師也有例外。1993年《香魂女》參賽的柏林節,由于請了張藝謀做評委會主席,我們這些中國觀眾就有福了,所有參賽的影片在主競賽場放映時,耳機里都有中文的同聲傳譯。我中學、大學時期學的是俄語,1980年代初,40歲的我從認字母開始自學英文,到1990年代就能以“會英文”的名義獨自去許多電影節做評委了,這是我引以為豪的一件樂事!
因為需要用,就有興趣和動力;因為敢說敢用,就進步快。記得剛學習時,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宴請一位來訪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