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收錢的,都是國家沒有批準的” 干細胞臨床試驗破局
因混亂不堪被叫停多年后,中國的干細胞臨床研究正重新得到許可,小心翼翼地重啟大門。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安娜 向凱
號稱以“植物干細胞提煉技術”制成的睡眠面膜。在中國,被神秘化的“干細胞”更多與美容、高收費聯系在一起,亂象叢生,一度阻礙了嚴肅的科學臨床進展。
在叫停亂象叢生的干細胞臨床多年后,中國正重啟這一項目。新政策明確只能在授權醫院開展干細胞臨床研究,并禁止向移植接受者收費或打廣告。政策規定干細胞制品今后可以按照藥品申報,這就意味著,每一項臨床試驗最終得到大規模應用,則需做出有針對性的藥品。
因混亂不堪被叫停多年后,中國的干細胞臨床研究正重新得到許可,小心翼翼地重啟大門。
自從2015年8月國家衛計委、國家食藥總局聯合發布《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國內各地區的三甲醫院備案報送后,這一中國首個針對干細胞臨床研究的規范性文件,正帶動新一輪的行業熱潮。
由于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被稱為“萬用細胞”的干細胞,自從1968年走出實驗室,已成全球醫學研究熱點。但在中國,由于干細胞被濫用于美容和臨床醫療帶來的高收費等亂象,它曾一度被叫停。
對新政策帶來的改變,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執行院長、具有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腫瘤治療專家李定綱深有感觸。
他說,以前政府對干細胞科研投入不足,但從2015年開始科技部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試點,投入了25億資金支持八個專項。
新政策最大的改變是,對干細胞本身的管理路徑做了大的調整。以往,衛生部門將干細胞治療作為一項三類醫療技術管理,并未涉及干細胞本身規范?,F在,則明確規定可以做成藥品,按照新藥申報。這也意味著,產業發展的方向逐漸明晰——每一項臨床試驗最終得到廣泛認可,標志便是有針對性的藥品。但是否必須做成藥品才能臨床應用,衛計委并未針對此問題進行明確答復。
最開始,衛生部門并沒有想過讓干細胞變成藥品注冊,但參與內部討論的20名專家提出,“如果不做成藥,產業的出路在哪里?”
一個行業知情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按照干細胞的發展趨勢,有些(如自體干細胞)可以按照醫療技術管理,有些(如異體干細胞)可按照生物制品申請臨床試驗,制成藥品。“完全取決于每一種干細胞臨床研究的進展情況。”
他補充道,現已有超過100個醫院提出申請,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江蘇、上海和湖南幾省市,但最終通過備案的尚未可知。
“我們已經過了初審,就等待現場檢查了。”南方一家三甲醫院的郭昕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過,與以往相比,這一次,“檢查很嚴,限制很緊”。
為了解最新進展,南方周末記者在二十天前分別向國家衛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