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古人為什么重農抑商
不能僅從直接獲“利”多少的物質角度來計算,還要考慮其他方面的輕重緩急。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李崢
不能僅從直接獲“利”多少的物質角度來計算,還要考慮其他方面的輕重緩急。
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一個基本的傾向,既是農業社會的習慣思維,也有其發展歷程。
古代本有“工賈食官”的傳統,孟子曾說,“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這樣的工匠賈人多近于官奴,身份很低賤。而工賈之事也是鄙事、賤事,貴族既不愿參與,大概也不得參與。秦漢時詔令律條中常將賈人與罪人、贅婿等同列,作為卑賤而國家可征發的社群,就是上述傳統的遺存。
但春秋戰國本是禮崩樂壞的時代,晚周的一大變化,是貴族制的崩潰。用通俗的話說,孔子一個最持久的貢獻,或即提出了以文化代替血緣的高貴思路,在此基礎上塑造出一個通過讀書而確立其地位的精神貴族,為社會所供養。而貴族體制的崩潰也帶來思想和行為的解放,使一些商賈有很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身居相位??鬃泳驮?ldquo;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來解釋其超過一般人的能力(這里當然有謙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